俩北京人见面头两句,一定得聊高中:
「哥们,你高中跟哪上的?」
「嗨,我二中毕业的,你呢?」
「二中可厉害啊!我中关村小路口八一出来的,领导人母校。」
看似谦虚平淡对话背后的含义其实波诡云谲,带着某种心照不宣和意味深长。这一刻,外地人才会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确是个外地人。
北京371所高中,有的惺惺相惜,有的互相瞧不起,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北京人聊起高中,里面全是爱恨情仇、战火纷飞,有的跟区相关,有的跟学校相关,还有的跟钱相关,外地人哪怕呆10年,也不一定听得懂:
海淀 VS 东西二城
区跟区之间战火主要关乎学习好坏。
比如,教学质量冠绝全国的海淀区,集中了所有外地人能叫得上名字的重点高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学…
所以,海淀区出来的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瞧不上所有区:
「我们数学一模的卷子第一大题那么简单,怎么你们还到贴吧上说难?把送分题做成送命题你们也挺厉害的。」
「老师把你们的卷子都当我们考前提高自信的精神伟哥,每次做完我觉得我都能上哈佛。」
「你们教委的卷子能压中题吗?我们海淀区的题都被你们老师当成宝给你们做吧?」
海淀区的老师和家长时常这么教育孩子:
「好好学习,可别学城里那些胡同串子,长大了只能掏大粪。」
这里的胡同串子,说的就是东城区和西城区,在教学质量上唯二能跟海淀区一战的选手。
但是,这2个区的同学根本不比学习,他们自视最Local,遍地是百年老校,主要从地缘优势和历史传承上鄙视海淀,从来瞧不上海淀的书呆子:
「我们学校建校200多年,那会可是王侯将相孩子上的学校,蕞尔海淀也就算是个应试教育的暴发户。」
「除了我们之外其他区不是河北外埠,就是不入流的郊区和乱葬岗,你拿什么跟我比?你们这群海淀鸭子。」
这种互相瞧不上全是鸡同鸭讲,一言蔽之:不求对方服不服,只问自己爽不爽。
至于其他区,好学校乏善可陈,地理位置又不突出,无力一战,始终处于被忽视的位置。
一个学校 VS 另一个学校
北京各高中之间,较量颇多,但角度各不相同。
比如校风开放的北京二中,经常给学生开设各种奇奇怪怪的选修课,比如「汉武大帝」「拜占庭帝国」以及「莎士比亚究竟是谁?」,没事还搞个境外文化交流。
于是,那些思维活跃、穿汉服上课的二中同学,最看不上校风严谨的高校附中。
在他们眼里,就算考上哈佛耶鲁也只是写八股的书呆子,只有二中是北京教育的耶路撒冷,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北京二中挨着李敖故居
以至于在城隍庙吃个早饭,二中学生眼神里都有睥睨天下之感。
甚至他们自己内部会说:不要跟附中的书呆子走太近,因为白痴是病、会传染。
二中瞧不起高校附中,高校附中也瞧不起它:一帮不务正业的小狂人,能干什么正经事?
然而,高校附中之间也互相瞧不上。简单来讲,就是比拼身后「爸爸」的实力: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互相瞧不起,这两家又一起瞧不起人大附中…反正就是一本糊涂账。
最有意思的是这帮人的攀比话术,倘若你问清华附中的同学要考哪所大学,他们会说:
「学习不好,学习不好,还是考本校抄个近路吧。」
「那家学校啊?」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真不想去,还是羡慕北大轻松的氛围啊。」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也就是为世人所知的「清华大学」
这种羡煞旁人的对话,就是高校附中学霸们最具代表性的自谦说法,暗含着专属于文化人的Battle:谁最谦虚谁就赢了。外地人要不了解背后的弯弯绕绕,根本感受不到这里面先抑后扬,回味悠长。
除了比校风、拼「爸爸」,校服也是北京各高中较量的战场。
在校服领域,北京二十五中(育英学校)谁也不服:他们凭借独一号的无拉链极简主义校服,在款式上完胜中国标配「Zip Hooded-拉链跑步服」。
在他们看来,除了他们自己,别的学校校服都是千篇一律垃圾,既然衣服垃圾,想必穿衣服的人也好不到哪去。
这种态度让一墙之隔景山学校有点不爽,作为坊间著名的高干子弟教育基地,学校里部级子女一抓一大把,再加上俩学校之间篮球比赛引发的恩怨,景山学校学生选择从更犀利的角度回怼二十五中的朋友:
「嗨,光校服好看怎么了,那也是花钱就能上的平民学校啊。」
这些只是北京各高中之间较量的缩影,毫无章法可循。如果硬要找一个普适性的规律,应该是这样:
「永远瞧不起旁边的学校。」
贵族学校 VS 所有学校
还有一些爱恨情仇简单直接,与钱有关。
主要集中于一类特殊的学校,他们地理位置偏僻,有的甚至建在埋紫禁城退休太监的乱葬岗。教学质量也一般,北京重点高中排行榜里根本找不到。
但他们年学费赞助费破10万,有双语教师,席梦思独卫宿舍,一年还能2次出国游学。
他们就是「贵族寄宿学校」。
这些学校的学生爱比课程:有游学的不如有天文台的,有天文台的不如有击剑的,有击剑的不如有马术的…
课程安排越稀奇,学校也就越高档。
比完课程还要比同班同学:「我跟家有儿女的刘星一个学校。」「我跟郭德纲儿子郭麒麟同班。」
最后,只有一个人能结束这场较量赢得全场注目礼:「我跟XXX集团创始人千金是同桌。」
但比来比去都是贵族学校内部矛盾,当他们团结起来时只鄙视一种学生:
不是他们学校的。
他们认为,你们学校收费再高能有我高?你身边有这些牛X的人吗?你们那么努力最后不还是要过上我这样的生活?
所以,当你听见汇佳国际学校、爱迪国际学校、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这些高中名字时,一定要适时夸出这句话:
「你家挺有钱啊!」
再适当捧他两句,哥们一准带你去工体西路一顿海耍,跟你推杯换盏不说还要跟你拜把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在北京。
这座2200万人的大城市,杂糅着各种文化,吞吐着数之不尽的人与情,与高中有关的故事不过是其中颇富趣味的一角。
但是,城市在膨胀,故事在消逝。
现在的北京人只能在消逝的故事中寻找曾经的北京,外地人在与北京有关的故事中,似懂非懂地寻找融入这座城市的方法。
有些不同,但也没什么不同,终究是这座城市浓墨重彩的背景里轻描淡写的一笔。
北京高中鄙视链补丁版
开宗明义,先说研究范围:这条鄙视链范围仅限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个城区,其他区暂不涉及。东西朝海云集了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也浓缩了几乎全部的恩怨情仇。
四中VS人大附,少林武当的风云际会
无论北京人如何理解北京城的中学名校流变,在全国吃瓜群众看来,帝都的著名中学只有两所: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在人大附中崛起前,是毫无疑问的京城中学头牌。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你搜一搜四中校友名单,就知道以四中比少林绝非虚言——那一长串名字灿若星辰,令人叹为观止。四中的道元班、网校,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实验,也是这所名校辉煌的一部分。
但是,任你少林历史如何底蕴深厚,架不住武当出了个张三丰。自从上世纪末刘彭芝出任人大附中校长以来,人大附中的崛起堪称光速,相比之下,反倒衬托得四中有些寂寥。在人大附中接二连三创造高考奇迹的日子里,这所学校也逐渐成为北京中学教育的代名词。
从人大附中学子对校服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自豪感——在大多数学校,校服都是被抵触的存在,唯独人大附中的学生,走到哪都以一身校服为荣。每天下午五点的海淀黄庄,一定会被一群红白色的小蚂蚁淹没,他们背后的人大附中四个字格外醒目。
人大附中四个字永远是校服上醒目的存在。
近几年教育集团化浪潮兴起,人大附中更是开启了无限扩张之路,除了学校管理层,可能外人谁都数不清人大附中到底有多少分校、合作学校。相比之下,四中也开了一些分校,但规模显然没有人大附中那么夸张。
知乎上有个神贴:“如果目前的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发生学校之间的战斗,谁会赢?”一位不知来自哪所学校的学霸推演了双方的交战过程,其中战略部署部分很直观地呈现了两所学校的力量。
今天,这两所名校依旧象征着北京中学教育的门面,他们的相爱相杀还会继续下去。
西城与海淀,就像西甲和英超
然而北京孩子都知道,京城的中学并不是只有四中和人大附。作为京城教育的两大高地,西城与海淀多年来争斗不休,仿佛欧洲足球世界里的西甲和英超,为了第一联赛的名头打得头破血流。正如西甲与英超豪强林立,西城海淀的名校也是一抓一把,如果两个区凑在一起打牌,效果可能是这样的:
西城:我先出,师大三英!
海淀:跟上,三大附中!
西城:一对,四中八中!
海淀:要了,三个一!
以上黑话,熟悉北京中学教育格局的人应该不难看懂。西城之所以能抗衡海淀,显然不是只靠北京四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者,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在一场论坛里骄傲地提及北师大三大附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北师大附中——嗯,我相信老爷子是考量过排位顺序的。
当然,这种排序见仁见智,高手过招,各有擅场,实验的高考成绩,师大二附的文科实验班,师大附中的校友关晓彤……对不起,走错片场了。请师大附中的同学不要生气,这只是玩笑,北师大三大附中,个个都是传说级的存在,高考成绩基本年年北京前十,动不动还会出个。
相比西城的师大三兄弟,海淀的三大附中则是各有各的爸爸。这里又有些微妙的差别:北大清华是中国大学没有争议的TOP 2,但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人大附中那样声名远扬。而人大附中学子自知爸爸没有另两家好,于是常年流传一条民谚:少壮不努力,长大去隔壁。
三个一则是指海淀的另外三所名校:八一学校、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这三所学校都有方便军队子弟上学的创办初衷,是拼校友时海淀的资本所在(八一学校:论校友,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与高校附中相比,八一、十一、一零一算是另一种流派,也一样有着恐怖的教育资源和高考成绩。
西城和海淀的比拼,除了成绩,还有一些其他维度。比如八中的平均智商就是个很特殊的存在。名动天下的八中少年班里,一群十三四岁上高三的小朋友很容易让各路名校学子怀疑人生。在校园环境的比拼上,大家也是各有所长。清华附中把清华园当后院,一零一中学把圆明园当后花园,但别忘了西城还有个一六一中学——你知道把足球踢进中南海是种怎样的体验吗?
一六一中学因为地理位置,被戏称为“中南海附中”。
革新派的历史行程
北京的高中不屑于当高考工厂,但在教育改革力度上各有千秋。走得最远的,当属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常年处于教改鄙视链上游,被视为“别人家的学校”之典范。
至于为什么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南有十一,北有北大附,显然和两所学校的校长有关。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自不必提了,各种走班、选课、嘉年华一通操作下来,这位被学生称作“贵爷”的校长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了北京教育改革的飞地。当年《人物》杂志记者去学校采访,记录的一个小细节很体现“贵爷”的教育思想和做派:
崔永元做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从教育部那里听说了十一学校,然后和李希贵成了朋友。有一回两人在学校溜达,校长拿门禁卡开了一间教室的门,“里边俩小孩,一男一女,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校长说‘打搅你们了’。我们走到窗台边假装看看花,赶紧走了,出门的时候校长又说,‘打搅你们了’。”
北大附中相对低调一些,但了解这所学校的人都知道,北大附中的改革步子迈得也很大,一点不输十一学校。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只是在四年前因为雾霾天自行停课网红了一把。当时海淀区教委以雾霾预警未到停课级别为由,要求北大附中恢复上课,但北大附中还是把停课进行到底,可见王校对原则的坚持。
不过,一个校长的命运,既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贵爷和王校固然了得,但也要看到十一学校是钦定的教改试验田,北大附中背后的北京大学更是副部级单位。相比之下,一个处级机构海淀区教委,多少有点弱势。虽说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但京官难当也不是妄言,海淀教育系统的同志们显然对此深有感触。
东城学校的贵族气质
说了这么久的海淀和西城,终于要绕回东城了。论教育实力,东城显然要比那两个区弱上一个level。但东城绝不是没有名校,而且个个历史悠久。北京第N中学的序列里,前五中东城一口气占了仨。北京一中,三百多年历史;北京二中,二百多年历史;最小字辈的北京五中,刚刚办完九十周年校庆。
北京二中复古校门。
东城学校的高考总成绩不能和西城海淀比,但过去两年的北京高考文科都出自二中。其实出个也不稀奇,但二中的觉悟明显和其他区的学霸不一样。2017年的北京高考文科,二中熊轩昂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就说: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东城学子的这份觉悟,当然是底蕴的体现。动辄百年校史,皇城根下,考虑问题不能眼里只有分数。这种贵族气质在景山学校的校门口更容易感受到,这所学生家长来头普遍惊人的学校,远远顺着招牌望进去,就是小平同志1983年给景山学校的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实东城还有很多名校,比如一七一中学,老崇文合区后划入东城的广渠门中学、汇文中学,这些学校名头未必很大,但都是妥妥的实力派,校长、老师均非等闲之辈。但东城的学校无论水准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小。毕竟四九城里,寸土寸金,一所学校拥有一个标准足球场都很奢侈,拥有自己的食堂更是一种妄念。这也成了二中学生自豪感的来源:你听说过二中地下食堂的马卡龙吗?
教育洼地朝阳的进击
在教育问题上,朝阳区用一个字就能概括:弱。曾经朝阳区的初中生,中考去向大致如下:牛逼的考入四中、人大附,至少也要杀入西城海淀,再不行报考东城,实在考不出去的,力争进入八十中、陈经纶,最后剩下的,随便去哪混日子就好。
八十中是朝阳区长期以来的教育头牌,但除了世纪之交出过两回,望京校区十多年前以超一流的硬件震撼城区诸多老破小学校之外,成绩并不十分拿得出手,主要贡献还是一群文艺的校友:徐静蕾、冯唐、张斌、韩乔生、段暄……
在朝阳,八十中学生自认第一,陈经纶学生往往表示不服,而朝阳外国语学生笑而不语。二十年前,郝又明校长艰难创业时,大概就想好了要打造一所教育堡垒——朝阳外国语高中只招收本校初中直升学生,而这些孩子早就习惯了女生一律齐耳短发,男生一律平头,每天九节课,午休50分钟的管理模式。郝校长的教育情怀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拄着双拐,二十年如一日在开学那天站在校门口冲学生鞠躬,但也多亏老太太和李希贵的十一学校生涯没有交集,否则定然能碰撞出核爆级别的火花。
朝阳区虽然缺少名校,但是朝阳有钱。世界上很少有什么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加一点钱。于是这几年朝阳先后引进了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分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将台校区/奥森校区,还鼓捣出一所名字一听就霸气十足的北京中学,一副买下全世界的架势。虽然见成效还要等上几年,但多少还是缓解了朝阳家长的择校焦虑。
毕竟朝阳区供养着地表最强的军情组织朝阳群众,国家也有义务让他们不要为子女教育问题太过忧心。
声明:本文经杜绍斐(微信号:shaofeidu)授权转载,禁乱刻乱画(ID:luankeluanhua2016),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北京地区高考升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bj-gaokao)综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