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剧中台词病句上了热搜,今天,北京高考在线网就来为大家分享,到底这些语病都是什么呢?供参考!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片名引用了李清照的词句,以此渲染了整部剧的格调。但是网络在追剧的过程中发现,剧中台词里有很多错误。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因为病句上了热搜。网友调侃,这哪是看电视,这是在学习!
今天,总结一些其中的“病句”,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吧!
1.语义重复
“掌上明珠”和“手上”,语义重复,
应是“掌上明珠”或者“手上的一颗明珠”
“听过”就是“耳闻”,
此处应是“就一些耳闻”或者“听过一些传闻”
“独个人”“一个人”语义重复,
只用一个即可。
2.错别字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苍天后土指天地。
亦作“后土皇天”。
3.常识错误
“继承大统”这个词,
是指皇子继承王位,
剧中男主角只是侯府公子,
这里应是“继承家业”较为妥当。
4.语序错误
一般在汉语语言表达中,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五十余万两嫁妆”。
五十万两余,究竟是多少?
5.窜改成语
“恃宠”本为贬义,
与不骄搭配不合适。
此处属于窜改成语。
6.误用谦词、敬词
大娘子出门待客时,
说了一句“款待不周”,
“款待”是敬辞,
是用于客人到主人家中做客时说的话。
此处,用“招待不周”才合适。
“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
来客祝贺朋友女儿出嫁,
应用“令爱”。
小女一般谦指自家女儿。
不惑,指40岁的年纪。
不惑包含年纪的意思,无需再说“年纪”。
这里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年近不惑”。
有些人认为电视剧里有一些病句无伤大雅,
可一起君认为,
电视剧的接受度和覆盖率是非常高的,
如果电视剧的台词不严格把关,
观众耳濡目染,语言习惯也会受到影响,
特别会影响青少年。
所以,打造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
是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据说,电视剧《知否》制作方
回应已经在修改台词了。
希望更多的人能学好中文,
运用好我们的民族语言。
但是这部电视句已经是蛮良心的剧,在剧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称呼,比如“主君”“小娘”……这些奇特的称呼有什么依据吗?究竟是无意之错还是精心考证的结果?
各种称呼是真的吗?
除了宅子问题,该剧另一个被人吐槽的点,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称呼——把家庭里大老爷称为“主君”,嫡母称为“主母”,其他生了孩子的小妾,从上到下,都称为“小娘”。因为这些称呼都是平时已知的称谓里不常见的,因此,甭管是否符合历史,大家听着,都忍不住先尴尬一遍。
其实,一家之主的男主人称为“主君”,是有史可考的。早在先秦时期,“君”就是下层或孩子们对贵族、长辈们的一个尊称。
后来,“家君”“尊君”“家公”这类的称呼不绝于书,如“君与家君期日中。”——《世说新语·方正》;“此尊君不肯耳”《晋书·王述传》;“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晋书·山简传》,等等。君已有代指尊称一家之主的意思,那么“主君”一词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初,“主君”一词大多指国君,《史记·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
“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
一国之君是主君,一家之主,也是这个家庭里的最高长官,因此,“主君”变为一个小家庭的老爷的代称,就随之出现了。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里就有说:
“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小妾称丈夫主君
另外,《知否》剧中选用这个称谓,大概也是做了考究的,就在宋朝人自己的官方正史《宋史·列女传》中,这个词就被一个女人用上了。
“王贞妇,夫家临海人也。德祐二年冬,大元兵入浙东,妇与其舅、姑、夫皆被执。既而舅、姑与夫皆死,主将见妇皙美,欲内之,妇号恸欲自杀,为夺挽不得死。夜令俘囚妇人杂守之。妇乃阳谓主将曰:‘若以吾为妻妾者,欲令终身善事主君也。吾舅、姑与夫死,而我不为之衰,是不天也。不天之人,若将焉用之!愿请为服期,即惟命。苟不听我,我终死耳,不能为若妻也。’主将恐其诚死,许之,然防守益严。”
说有一个姓王的贞洁烈妇,本来和老公、公婆一起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一起,大元朝攻入南宋时,王烈妇的公婆和男人一起死在途中,主将看见王烈妇长得漂亮,就想把她收到房里没羞没臊,但王烈妇是贞洁烈女呀,当时就又哭又闹,采取了多种自杀的方法,都被主将拦下来了。王女士急中生智,为了给丈夫和公婆守孝,就编了一段话忽悠主将,借着为公婆和老公办个丧礼为由,拖延时间。就是这段陈述里,出现了“主君”一词。“你要是打算纳我为妻妾,让我终身侍奉主君你……”
由此可知,“主君”是实实在在有的。
至于盛家子女们怎么称呼这个一家之主,当然是“爹爹”一词最合适。《四朝闻见录》里,宋高宗称宋徽宗,就是喊爹爹。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又举例佐证,证明宋朝宫闱里对皇帝都称“爹爹”,后来民间也由此沿用。
女主喊爹爹
在古代,一家之主称君,一家之母,则多数被称为“君母”。《仪礼·丧服·小功章》:“君母之父母、从母。”郑玄怕大家看不懂,注释解说道:“君母,父之嫡妻也。”《左传》对此加以佐证:“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晋”,就是说卫国的太子蒯聩,不被著名的卫灵公和嫡母南子喜欢,只能收拾东西滚到晋国去了。题外话,这段时间,孔子也在卫国,还创造了著名的典故“子见南子”。
女主见男二,知礼后退
《知否》剧里采用和“主君”对应的称呼,把嫡母喊“主母”。早先,主母一般是指一国之主的老母亲,后来也渐渐演变为一个大家族里管事的女主人。不过,主母只是个统称,各种身份的人来称呼主母,也是有其他称谓的。比如东汉刘熙所作的《释名》中说,小妾把丈夫成为“男君”,丈夫的原配妻子,就称为“女君”。
丫鬟称一家之母
历朝历代对嫡母的称谓也很多,如“娘娘”“大人”“姊姊”“家家”“娘子”等等。
把亲娘喊“姊姊”的,是北齐高家的事。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祖娥被痴情的弟弟长广王高湛霸占,甚至还怀了孩子,李祖娥羞愧得不敢见以前的儿子,儿子也觉得羞耻,怒斥:“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姊姊肚子大了,所以不敢见儿子。”
宋代释印肃写的一首《颂十玄谈·达本》中,把亲妈喊“娘娘”。
策杖还须远本乡,未曾举足见娘娘。
多时不隔如今面,子母连天笑一场。
所以,如果下次见到有影视剧用了以上这些称谓,千万别见怪。
另外,剧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小娘”这个词。这个确实让人难以理解,话说,小妾本身已经是小娘了,还要被里里外外的人都称小娘,孩子也被代指是“小娘养的”,这其实也是蛮欺负人的。
谁都把小妾喊小娘
关于小妾被嫡母家孩子的称呼,陆游在《家世旧闻》里说:“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杜支婆生叔父。”自己又作注释说:“先世以来,庶母皆称支婆。”陆游是南宋人,他所说的“先世以来”,应该包含了北宋,所以,北宋年间的人称呼庶母,应该是支婆才比较正确。不过,这称呼确实难听了点,即使剧里要启用这词,女演员们大概也会集体抗议——我们还不是婆子。
剧里还逢人称“娘子”,说起来,“娘子”的使用度最广泛,解释也不相同。《南村辍耕录》里说,“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而翟颢的《通俗编》里则说:“杭人议亲帖,盖当时女子在母家即称娘子……”合着,老公喊老婆叫娘子,下人称女主人叫娘子,姑娘没出嫁叫娘子,宫里的妃子们,也叫娘子……全世界都被白娘子承包了!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