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3北京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7月微时评

2022-10-27 15:31|编辑: 李老师|阅读: 393

摘要

本文整理了《番茄没番茄味,“儿时味道”如何找回?》、《“招生减章”来了: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学》等时评内容。

作文素材积累不仅需要优美语句,更需要一些热门时事时评,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人民日报7月微时评的内容,分享给同学们。

推荐阅读:2022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1、番茄没番茄味,“儿时味道”如何找回?田卜拉人民日报评论2022-07-05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番茄软软沙沙,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而现在买的番茄,有些虽然颜色鲜艳、果形饱满,却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番茄都“变了心”。今天,我们就从这颗小小的西红柿说起。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据一份研究显示,货架上常见的番茄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番茄、红果番茄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人们一般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应该朝着更美味的方向发展。那么西红柿是否是一个反例呢?事实上,蔬果的好坏,是一项涉及抗病性、产量、外观、硬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举例而言,我国此前种植的不少传家宝品种西红柿虽然美味,但是产量不稳定、容易遭受病害;而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多为杂交品种,在抗病性、适应长距离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口味不是评价西红柿的唯一因素,餐桌上西红柿的“进化”体现在其他方面。口感变化并不代表西红柿品种选育的失败,而可能恰恰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从传统农业的自种自食、自产自销,到现代农业的区域生产、远途运输,西红柿口味之变折射出生产方式的变化,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辙痕。在物质匮乏年代,西红柿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甚至算得上是稀罕物,并非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能买到。而时下的超市货架上,来自不同产地的西红柿琳琅满目、任君挑选。西红柿更好保存、更能抗压、产量更高、品质更稳定,得益于物流交通的发达,更得益于品种的不断改良。当看天吃饭的蔬果种植成为精准调控成熟时间、营养成分的“工业生产”,西红柿早已成为各地餐桌上随时可见的常客。而味道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正是获得“西红柿自由”的代价。

西红柿变味并非孤例。一段时间以来,总有人感叹瓜不甜、果不香、菜没味。事实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口味和市场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纵然需求影响供给,但供给并非完全由买家的口味所决定。种植者要考虑蔬果的商品性和性价比,运输者要考虑蔬果的储存条件,消费者在希望口味好的同时也想兼顾价格低、无污染、易获得。在多种因素的博弈下,市场呈现的蔬果品种,正是各方妥协的最终结果,是艰难求得的平衡点。

吃到一枚好吃的西红柿真那么难吗?事实上,种植老品种的番茄,从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正如一位仍在种植老味番茄的农户表示:消费者习惯了硬皮番茄,也开始嫌弃起老品种的果软。这说明:供给也在塑造需求,原封不动的老品种能否适应市场,可能也要打个问号。另一方面,时下一些味美质优的高端品种西红柿已经进入市场,不少人愿意为偶一尝鲜的水果消费承担高溢价,却很难将之作为厨房中随时可用的食材。人们愿意为西红柿付出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卖家的供给,这是再朴素不过的经济学道理。

舌尖上的需求,对田间管理、种植方式提出更多要求,更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过去,我国西红柿栽培领域一度是“洋柿子”的天下。时下,我国西红柿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选育口味、产量、抗病性、货架期等方面都具有优势的品种,应当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毕竟,答完“吃与不吃”的选择题后,“吃啥更好”的问答题才刚刚起笔。这正是:为便储存失本味,鱼和熊掌怎得兼?

2、“招生减章”来了: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学 曹雪盟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06

随着高考成绩逐渐公布,各大高校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招生季。近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丁习功制作的“土味”视频逆袭“出圈”。视频中,他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介绍母校,“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话音刚落,身后的耕地传来轰轰隆隆的拖拉机声响。这个略带反差的视频被网友戏称为“招生减章”,这一“反向操作”也把云南农业大学送上了热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招生季是各大高校花式PK创意的时节。各类招生文案和迎新视频纷纷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一波接一波讨论,有助于让公众更好了解高校,在考生和家长心中增加“印象分”。无论是美丽的校园风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是一流的师资队伍、丰硕的科研成果,各大高校制作的招生宣传片往往精致唯美,让即将踏入高校的学生心驰神往。但也有人表示,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尤其是校园景色配上滤镜打造的“塑料天空”等画面,更有千篇一律之感。从这个角度上看,丁同学的视频一反常规,让网友耳目一新,为招生宣传提供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从重庆大学学生自制“漫画风”招生广告,引发网友在评论区上传自制的招生图片,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以“播音腔”搭配搞笑文案,获得大量转发,再到今年年初上海海洋大学一则视频,带动高校手势舞热潮,越来越多不走寻常路的高校宣介视频火了起来。虽是学生自发制作,其中的搞笑与玩梗、质朴与真诚,一改高校端庄严肃的刻板印象,尽显朝气蓬勃的青春模样。以真实灵动的校园气息打通与考生家长的情感连结,以令人捧腹的幽默表达承载不加修饰的真情流露,这股招生季的“清流”为不少学校“涨粉”。

数字时代,亲切活泼的话语、个性十足的形式、有趣有料的内容,往往比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宣介更有吸引力,更能产生意料之外的传播效果。既不开美颜,也不用滤镜,既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精良制作,展示的不是经过修饰美化的表演舞台,而是真实日常的学习生活场景,学生所说的不是精心打磨的台本,而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些另类视频虽略显粗糙,却用最直接鲜活的方式呈现了校园生活、环境设施的真实情况,彰显了学子对于母校、对于专业的真情实感。一个“真”字,赢得了考生家长的信赖与认同。

“第一视角”分享的丰富细节,往往最有信息量与说服力。中学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对于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学生而言,他们心中既有对象牙塔的向往,又有对新生活的迷茫,急需了解关于大学的方方面面。住宿条件如何?社团是否丰富?心仪学科前景怎样?这些琐碎却又真切的问题,或许难以在传统的招生宣传中完整展现,却能在高校学生自制的图文视频中找到答案。正如丁同学在介绍学校时所说,“食堂饭菜也非常的美味,学姐也非常的漂亮,还可以每天喝普洱茶”,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认识也具象了几分。

无需讳言,在一些自制的推介视频里,考生看到了宿舍老旧、雨天积水、食堂拥挤等不为人知的侧面,也有人对此表达疑虑。事实上,每一所大学、每一个专业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呈现缺点未必就是“反向宣传”。丁同学拍摄的“挖地日常”,虽然让人看到学农的辛苦与不易,但也看到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与投入。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努力学习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脚下有泥,心里有光,热爱专业与母校的他们,正是最好的推广名片。还有什么比一心向学的氛围、积极向上的师生更具吸引力呢?

招生宣传的目的未必是让所有考生竞相报考,而是让有志于此的优秀学生汇聚一堂。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硬核大片,还是“土味”视频,都无一定之规,也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回应考生内心关切、帮助他们做出选择。真正从考生角度出发,放下“架子”、多些“点子”,用人们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介绍高校,才能赢得更多年轻学子的心,让他们的大学之道更加顺畅。这正是:发自内心方为上,唯有真诚最动人。

3、“万物皆可元宇宙”,博物馆呢?康岩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08

在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虎形玉饰、青瓷香薰等极具江南特色的文物,被创作为数字盲盒,用户购买后享有线上线下和元宇宙领域的个人使用权;茫茫戈壁,大漠孤烟,原型取自敦煌壁画的虚拟人“伽瑶”,在数字版莫高窟中介绍这里的千年过往,不久后还将在直播平台与网友深度互动……近来,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创造虚拟人形象、推出数字藏品等方式链接元宇宙。今天我们就从这儿聊起。

一段时间以来,元宇宙概念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蹿红。从电脑游戏和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虚拟身份,到科幻电影里角色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十足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在虚拟现实、游戏代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下,正在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一个“数字宇宙”。对于文博资源而言,这可以成为撬动文化传播的“新钥匙”。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过新的数字技术建构和重组,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博物馆进化的∞可能”活动中,主持人、嘉宾及100名观众以数字人身份进入元宇宙空间,主持人在虚拟展厅里走动介绍,观众坐在长椅上听嘉宾演讲,点击海报即可模拟鲸鱼碧海中游泳;在某VR线上游戏平台上建造的虚拟中文梗博物馆中,除了化身虚拟形象和陌生网友一起边走边看中文世界的各种“梗”外,还能有超级玛丽游戏中跳入管道坠落的场景切换等独特体验。这样的场景也打开了对元宇宙中博物馆的想象空间,或许观众不再需要隔着玻璃欣赏馆藏,而能零距离接触展品。从触摸青铜器感受其厚重,到弹奏唐代古琴重现盛世华音,利用技术手段,人们将跨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数字鸿沟,拥有“天涯共此时”的通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自由,让虚拟体验无限拓展。

元宇宙时代,寻找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底层逻辑还是连续性的创新迭代。事实上,以数字科技呈现博物馆藏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在信息化的1.0时代,博物馆里的数字屏幕、音频视频让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数字化的2.0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云端纵览文物展览、欣赏藏品细节;在智慧化的3.0时代,观众可以通过沉浸、交互体验,获得点单式的文博服务。进入元宇宙时代的4.0时代,博物馆应该畅想的是,如何利用VR、AR、MR、XR等技术,让眼睛到屏幕的距离不复存在,让观众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孪生世界,并在其中交流、娱乐,构建新的社交关系。

有人畅想: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博物馆。但客观来说,文博领域的元宇宙产品尚处于探索发展的萌芽期。从设计数字藏品,到3D仿真博物馆及展品,再到创造虚拟交流空间,相关应用还不够丰富。必须看到,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科技则是时空的跨越者和魔法师。只有当元宇宙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藏品研究不断深入,才能为虚拟世界提供技术支撑与内容骨架,催生更多跨界应用,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万物皆可元宇宙”的风潮下,行业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泡沫、虚火。尤其在元宇宙概念边界尚不清晰的当下,一些项目具有迷惑性,还存在投机、炒作等情况。对于眼花缭乱的元宇宙项目、鱼龙混杂的数字藏品平台,博物馆要坚守非营利机构传承文化的立身之本,公众也要擦亮眼睛,避免落入金钱陷阱。

“元宇宙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也应该欢迎元宇宙。”不久前,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名馆长和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充分认识自身资源优势,在参与建构元宇宙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元宇宙能否打开博物馆在数字世界的星辰大海,博物馆能否成为元宇宙落地的实体凡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期待不久将来,所有观众能够借助更先进的设备,在元宇宙空间里行万里长路,看千年风景,探历史画卷。

这正是:

博物馆链接元宇宙,联上网把风景看透。

眼前皆是秦砖汉瓦,梦里回味唐宋风流。

4、在130亿光年外,见证130亿年前的故事 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15

这几天,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布了首批5张高分辨率宇宙深空全彩照片,揭开了神秘太空的一角。科学家们通过韦伯太空望远镜获得大量红外图像数据,随后经过包括“涂色”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处理,“洗”出高清照片,生动、直观地展示了迄今为止观测到的宇宙最深处、最古老景象,再一次拓展了人类欣赏宇宙之美的新视角。这些记录宇宙深处的彩照让人目眩神迷,比科幻片更富科幻色彩,几乎完全符合我们对未知宇宙的奇妙幻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看到宇宙“最初”的模样,难免惹人遐思。韦伯望远镜照片所呈现的宇宙深处,距离地球130亿光年之遥。光出发走了130亿年,才抵达我们眼前,描述着130亿年前的宇宙模样。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标志着宇宙的诞生,那么韦伯望远镜视线所及的星系,形成于宇宙早期,堪称是宇宙最早的样子。不禁感慨,当承载着宇宙古老记忆的光一路跋涉而来时,最开始还没有太阳、地球,地球上还没有生命、人类,之后人类的先祖还与猿猴一样在树上游荡,还不知道群星是何等的美丽,当这些光线抵达这个蓝色星球时,它们依然还是它们,而我们已经张开了探索的眼睛。看似渺小的人类,用探索之心总可以发现新的世界、做出伟大的壮举。

负责韦伯望远镜观测任务的天文学家也感叹,这些观测到的照片,在视觉与科学上都展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美丽与力量。韦伯望远镜之所以能够看得如此遥远,是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的科学原理,通过距离地球46亿光年的巨大星系团,放大背后更遥远的星系,从而捕捉到130亿年前更遥远星系所发出的光芒。通过科学家的解释,我们不仅看到星光熠熠的星系,奇诡无比的星云,由巨大的气体云和尘埃云构成的“宇宙礁”或“宇宙悬崖”陡峭险峻,还得知了在这些“恒星的摇篮”中,新一代的恒星正在悄悄孕育形成……远古时代人们的抬头望天,产生了神话和宗教,如今的仰望星辰,则借助科技这架“探索”望远镜的力量,获得了更多自然奥秘的答案,让人们看得更深更远。

在浩渺的宇宙太空面前,人类实在是太过渺小。但这不意味着,人类在神秘和未知面前只能束手无策。韦伯望远镜能够放眼宇宙深处,就在于它集结了数千名工程师、数百名科学家、几百所大学、机构和企业20多年的共同努力,最终被送入位于地球外约150万公里处的引力平衡点,成为迄今功能最强的太空望远镜。如今,能够掀起宇宙“最初”模样的面纱,也让投入巨大的科学计划赢来“值得”两个字,并告诉人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雄心代表着一种志向,那么耐心同样也是一种智慧。

因此,这样的疑问总是存在:花这么多钱看看宇宙风景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耗费庞大财力物力的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和我们普通人有何相干?的确,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计划的产出,真正惠及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漫长的、不可预知的。但无数事实也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带来人类文明的又一段发展。而最起码的是,这些宇宙深空的高清彩照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证明在我们日常的脚步匆匆中,也愿意为了内心的星辰大海仰望星空。

这正是: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事在人为,胜天半子。

5、影视剧旁白,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王 瑨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18

近日,关于影视剧旁白的话题引发热议。旁白使用的适度与过度之辩,折射了大众对创作者“用影像讲好故事”“用演技塑造角色”的更高期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旁白,是影视剧中交待剧情、发表观点、展现角色内心的一种语言手段。曾经,旁白是一部“爆款”剧的标志和记忆点。电视剧《围城》中几十段旁白,恰当地融于剧情,彰显原著幽默睿智、辛辣讽刺的风格;电视剧《大明宫词》每集开头结尾的旁白叙述,在现实逻辑之外,又在人物内心情感逻辑之中,赋予影像一种写意自由的诗意空间,形成个性化的叙事风格。开篇第一场戏,隐约的编钟声交织暮年女人娓娓道来的独白,为全剧奠定苍凉的基调。

如果将影像叙事比作一本书,好的旁白画龙点睛。它可以是写在扉页的心得,写在书边的评语,还可以是问号,是惊叹号,是意味无穷的省略号。反观一些被过度使用的旁白,往往成了叙事查漏补缺的万能药、寻求创作捷径的万金油。有些剧充满“刨活式”旁白,叙事不足,旁白来凑,故事发展缺乏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合理铺垫,关键情节全靠“说”,剥夺观众的参与感,必然生硬突兀;有些剧惯用“解释性”旁白,画面、表演、旁白传递的是同样的内容,堆叠冗余拖沓的信息量;有些剧陷入“图解式”旁白,机械照搬原著语言,用过多的旁白替代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剧情铺陈和旁白讲述“两张皮”,把拘泥当真实,将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视为尊重原著。

观众为什么不满意这些旁白?归根结底,是观众没有感受到创作者对他们审美水平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有时没有旁白,为什么叙事逻辑前后不通?有时有了旁白,为什么又深感毫无必要?其一喧宾夺主,其二画蛇添足,正是旁白过度使用的两大特征。这背后指向的,是影像语言表达的投机与乏力。

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影像世界的说服力。闲笔不“闲”,旁白也不是游离于主题叙事外的喃喃自语。电视剧《扫黑风暴》的旁白配音演员曾说,“旁白与作品的关系如同一呼一吸,剧情紧张时受众也跟着紧吸着气,到旁白出现就舒了一口气,旁白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作品节奏”。

好的旁白恰当、精炼,不知不觉融入戏中,融入到故事里。电视剧《大江大河》中,结尾洋溢着雄浑气魄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靠着一股革命者的勇气劈波斩浪,闯出狭小水域汇入海洋,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百年来国运蒸腾日上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不仅道出了宋运辉人生经验的总结,也说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站在左蓝的遗体前不露声色,内心却肝肠寸断,此刻的旁白“悲伤尽情地来吧,但是要尽快过去”极尽克制又牵动人心,将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塑造得生动立体。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旁白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超越其注解、阐释的功能性,实现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类比于中国艺术讲求“化境”的最高境界,故事讲述、角色塑造要与旁白讲述要经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锤炼糅合,最终才能浑然一体地传递主题和情感。

创作者要更好地用影视语言讲清故事、讲好故事,把功夫实实在在地用在影像叙事中。中国画讲求“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的留白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审美意境。其实,影视剧旁白亦如此。旁白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多不如少,少不如精。创作者不必将所有意图都直接、浅显地表达出来,创作也需留白,如此才能给观众以想象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毕竟,满满当当的画纸,便再无可回味的余地了。

这正是:

情蕴影帧帧,意境须留白。

旁白字字斟,方解其中味。

6、在古诗词中寻回诗心 禹丽敏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19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一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古诗词,勉励学生们永葆清澈之心,相关短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引起热议。意蕴深永的词章,真切动人的场景,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古诗词的恒久魅力。

从毕业季以诗词寄托临别深情,到在社交平台上用诗词分享生活意趣,如今,古诗词在网络空间里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等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诗词“课堂”,吸引众多诗词爱好者“打卡”学习;浙江杭州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课堂上拿出专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诗文赏析,其中一些片段被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大量粉丝;不少视频创作者自发朗诵、讲解诗词,甚至将诗词改编为动画等形式。前不久,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1年,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相关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一首首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诗词,借助互联网焕发新的生机,唤醒人们的诗心,为日常生活注入浪漫的诗意。

“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这是王维诗里的红豆。”动画片《中国唱诗班》中的这一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备受欢迎,衍生了大量的短视频作品。这不仅让“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再度拨动人们的心弦,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诗词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重要原因:古诗词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契合短视频的时长需求,也满足了今天很多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也赋予古诗词更丰富的展现空间,有助于更形象地传达诗意。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等配上有趣的手势舞,用动漫的形式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古朴典雅的吟唱还原《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词曲意境……如今,从音乐、舞蹈到戏曲、书法创作,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样的“出圈”,让古诗词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也让古诗词之美通过互联网泛起更大的涟漪。

叶嘉莹先生面对镜头,漫谈“为什么读唐诗”时坦言,小时候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情感还不能完全懂,但长大后随着经历增加,顿然觉悟。的确,与其说古诗词“出圈”了,不如说是古人的诗词,让今时之人在忙碌的当下获得了温暖心灵的力量。我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在古人的诗句中得以安放。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句浅唱低吟,就能唤起我们与古人强烈的情感共鸣。“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今天,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体现了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赓续。古人诗句,穿越千年,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唤醒我们的文化基因,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让古诗词经久不衰,感染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互联网平台让诗词以更丰富的画面和声音,触动了更多受众的文化感官。我们点赞古诗词的“出圈”,也期待更多人循此深入古诗词的世界,重拾经典阅读,从典籍中汲取智慧,不断培厚我们的精神土层、丰富我们的文化图景。

7、一跳惊世界!亚洲首位世锦赛跳远冠军是怎样炼成的?刘硕阳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21

“来到国家队已经3078天”“2015世界田径锦标赛已经2415天”“2016奥运会跳远决赛已经2058天”……王嘉男的手机里,倒数日的应用一直记录着他生活、训练和比赛的时间点滴。北京时间17日上午,这位25岁的大男孩终于可以骄傲地在上面写道:距离成为世锦赛冠军0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新科田径世锦赛跳远冠军的故事。

虽然只有25岁,但这已是王嘉男第5次踏上田径世锦赛的赛场。资格赛中,他以第9名的身份晋级决赛,而在2022俄勒冈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决赛的最后一跳开始之前,王嘉男仅仅以8米03的成绩位列第5名。对于本赛季最好成绩仅为8米07的他来说,此时的成绩和名次似乎已经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强者永远都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而总是会不断追求超越过去、超越自己,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机会。最后一跳,王嘉男没有像前几跳一样向观众引取掌声,他只是深呼一口气,助跑后精确起跳,如飞鸟滑向空中,而后白沙溅落,显示他已经落在8米之外。8米36!超越了包括东京奥运会冠军滕托格卢在内的所有对手,中国队本届世锦赛的首金就此诞生!王嘉男也成为了首位获得世锦赛跳远冠军的亚洲运动员。

夺冠后的王嘉男在海沃德体育场的跑道上纵情庆祝,脚下的这片场地,对他来说并不陌生。2014年7月24日,正是在这里,彼时未满18岁的王嘉男夺得了世青赛的男子跳远冠军,一举跃入了世界顶尖选手的行列。此后,他不断在大赛中突破自己。2015北京世锦赛铜牌、2016里约奥运会第5名,都是此前中国田径选手在世锦赛、奥运会中的最佳战绩。

成功的道路,从来就不会是坦途;波峰波谷的考验,才会让人更强韧。在当时不到20岁的年纪,王嘉男就已经屡次创造了历史。对于中国田径来说,他无疑是一匹潜力巨大的“千里马”。然而在最顶尖的世界赛场,千里马何其多也,激烈的竞争使得风云变幻成为了赛场上的常态。里约奥运会之后,王嘉男创造历史时8米20左右的成绩早已不足以登上领奖台,想要夺得冠军更是往往需要跳出8米50左右的成绩。虽然他曾经在2018年跳出过8米47的全国纪录,但在世界大赛中却总是再难突破。

去年的东京奥运会更成为王嘉男职业生涯的“滑铁卢”。奔着奖牌甚至是金牌而去的他资格赛最远跳出7米81,无缘晋级决赛。这个成绩仅比当年未满16岁的他第一次参加国内比赛时获得的成绩多出一厘米。这个跟头栽得太狠了,以至于后来王嘉男经常把东京比赛时用的一些物品带在身边,“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好晦气,但我就要把它们放在身上,提醒自己要吸取东京奥运会的教训。”

经霜历雪,挡不住追梦的步伐。在本届世锦赛前,夺得世界冠军的美梦王嘉男已经做了3次。“每次梦醒之后我都告诉自己要现实一点,我还是应该踏踏实实的。”从北京世锦赛到尤金世锦赛,王嘉男在世界上的对手从门科夫、卢瑟福德,换成了曼永加、萨梅伊,再到如今的埃切瓦里亚、滕托格卢,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始终朝着梦想笃定进发。世上没有什么奇迹,有的只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梦想藏在心里,努力落在脚下。过去的8个赛季里,他的最好成绩全部维持在8米20以上,其间的4届世锦赛全部闯入决赛。即便半月板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王嘉男也一直奋力奔跑、从不止息,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北京时间7月17日,机会终于到来。“最后一跳前,我看了一眼大屏幕,8米15就能拿奖牌,我想我就是闭着眼、仰着头跳,也能拼个奖牌吧。”片刻之后,8米36的惊天一跃,使他成为了中国田径世锦赛历史上的首位男子田赛项目冠军。时隔7年,这位谦逊的少年终于将奖牌的成色换成了金色。

夺冠之后,王嘉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没有想到,梦想实现的感觉会是这么幸福。”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即便是千里马也需要不懈地奋力奔跑,因为机会和运气总是会留给做好准备的人。当机会来敲门时,王嘉男准备好了。展望未来,他不愿过多谈及目标和梦想,而是强调自己继续奋斗的信念。但时间早已证明:圆梦路上不弃微末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付出,终将造就更多的“奇迹一跃”。这正是:十年追梦砺剑,今朝一跃冲天。

8、捕捉生活中的“意外之美”,处处皆是“诗和远方”?李忱阳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22

生活中,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瞬间:一道光、一阵风、一朵云的不期而至,引发关于描摹相关场景的诗词名句的联想;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和景色,换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竟产生了别样的美感……在繁忙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间隙,不少人捕捉到身边许多关于美的情绪、灵感、瞬间和故事,并随手记录下来、彼此分享讨论,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了相关的群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不小心在洗衣粉里混入了洗衣液,透明的玻璃瓶里冲出了一方蓝天白云”“削铅笔留下的笔屑,仿佛孙悟空脚下的祥云”“票据打孔后的圆片碎纸,如同碎落的蓝色星辰”……社交平台上,这些被网友称作“意外之美”的图片,收获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引发着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寻常的景物经过巧妙的抓拍与联想,升华成生活里的“点睛之笔”,在留言区一条条“求原图”的高赞评论中,为一个个平凡的瞬间赋予一层层诗意的滤镜。

有人给这些生活中发现的“意外之美”取了一个略带自嘲意味的名字——“无用美学”。的确,这样的美不似“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那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领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也并不具有多么高的“价值”。但这都不妨害这些“意外之美”所传达的魅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娱乐,人们的注意力都在被快速地吸引、切割与占据。而通过欣赏这些源自生活、自然呈现的美,可以让身心状态得到舒缓,就像在赶路途中暂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有网友戏称“浏览半小时,相当于打坐三分钟”。这些“定格的美”,有助于人们从种种焦虑感中抽身而出,在超越而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享受“治愈感”,得到心灵的抚慰。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能够在不经意间唤醒对生活最原始、最纯粹的感受力,也是众多网友对捕捉“不期而遇的美好”乐此不疲的原因。如果说看见翻涌的洗涤剂泡沫想起浮世绘风格的海浪,拍下玻璃幕墙的光影想起梵高笔下的《星空》,是在教会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邂逅生活里的美学;那么把变黑的切块菠萝比作好看的向日葵,把咬了一口的草莓比作绽放的玫瑰,则是在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灵感创造进而享受生活里的浪漫。重拾久违的好奇心、放飞尘封的想象力,用最本真的方式重新打开生活,可以极大拉近审美世界与真实生活的距离。正如一条热门评论引发的广泛共鸣:“上一次这么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生活中可能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这份生活里的美学与浪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古诗文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欢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清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苍凉……一个个意象照亮了我们的审美世界,诗意也随之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柳宗元有云,“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琴、棋、书、画、茶、酒、香、花,这些意象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鲜明的美感,与源源不断的审美活动息息相关。美的感知与发现、表达与再现,留下的不仅是属于个人的审美体验,更通过前后相继的传承,形成了共同的审美品位与审美追求,在变迁的山河岁月中留下历久弥新的美学体验与弥足珍贵的美学力量。

生活里,“诗和远方”从来不为谁所独有。有心生活,世间万物皆可如诗如画。还记得上海武康路上,一处临街阳台上挂着的一个硕大粉色蝴蝶结,让不少网友惊呼,独居在此的80岁老奶奶演绎着“跨时代”的时髦与浪漫。从关注美到发现美再到创造美,“不期而遇的美好”惊艳着我们,更启发着我们发掘更多“俯拾皆是的妙趣”,涵养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有一天,在那些曾经忽略的瞬间与角落捕捉到美的踪迹,不妨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畅快地享受那份浪漫、自在和诗意。

这正是:

用角度/拍出/风景

让瞬间/定格/永恒

生活/随时随处/可以过成散文诗

9、守护版本里的中国,为何要收藏软件与网游?张贺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26

近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落成典礼。位于北京燕山山脉脚下的中央总馆文瀚阁气势恢宏、馆藏丰赡,与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共同形成“一总三分”的馆藏体系。作为写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版本馆的建立对于永久安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起。

什么是版本?从狭义上看,版本指书籍经过多次传写或刻印而形成的不同文本。书籍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版本由于内容差异,而有着不同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尤其在中国古代,经过手写传抄、刻板印刷,书籍或有讹误,或有改篡,或有增补。正如一部《红楼梦》,脂评本、程高本等诸多版本引发后人争相研究,了解不同版本的源流、关系,比较不同文本的正讹、优劣,成为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呈现知识原貌、保护文化成果的题中之义。

版本馆不同于图书馆,其“版本”二字的意义更加宽泛。从古籍、碑帖,到书画、青铜器,甚至粮票、货币,古今中外凡是留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载体都可以视为“版本资源”。不同的版本载体超越了具体文献的范畴,其中记录着时代变化的足迹,积淀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实物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版本馆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美术馆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是存放保管文化种子的基因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有人说: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告别铅与火、跨进光与电、融合数与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载体、知识创造的形态愈发丰富多元。在社会各界向国家版本馆踊跃捐赠的版本中,既有展现历史烟云的名人信札,也有反映社会发展的年画、票证,既有记录企业创新创业的手稿文件,也有折射数字发展的网游、软件。随着我国文化保护传承的实力不断增强,各种版本涓滴入海,在保护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助于全方位留存当代中国的智慧成果,让更多创造得到铭记、传留后世。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古文明,这得益于中华文明的顽强生命力和旺盛创造力,也和中华民族对于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从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使中华文明不绝如缕、生存至今。今天,我们构筑国家版本资源总库,采用总分馆版本相互备份、异地保藏的方式确保版本免遭灾害损毁,正是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上做出的周密谋划,对于厚植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意义深远。

正如谈起英国,就会想到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聊起法国,就会想起卢浮宫、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重大文化工程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纵观东南西北四座版本馆:文瀚阁旁,燕山巍峨雄浑;文润阁侧,良渚遗址悠然;在文济阁,感受汉唐余韵;在文沁阁,欣赏岭南园林……山水交融、馆园结合,处处让人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气息,时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未来,中国国家版本馆也将成为馆藏与建筑完美结合的传世之作,成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标识、神州大地的文化地标。

中国国家版本馆不仅具有版本典藏、研究的作用,还肩负着展示、交流的功能。目前,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开馆展品涵盖10大类版本类型、上万件展品,其馆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文物实物和古籍档案资源丰富,可以互相印证、更好实证历史,这为打造精品展览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此外,版本馆还将通过整理出版、数字化服务、影音复制和文创开发等方式,实现从“寸纸寸金”的收藏价值到“千人千面”的文化价值的根本转变,真正让版本资源活起来、传下去。

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也说明:版本的流失意味着历史被忘却、根脉被丢弃。正如矗立在中央总馆文华堂南广场的“赓续文脉”印章雕塑所传达的意思: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守护版本里的中国,才能赓续中华文脉,丰富精神世界,以文化之光烛照复兴之路。

这正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书香弥远,世泽久长。

10、热搜里的录取通知书,治愈了谁?智春丽 人民日报评论 2022-07-29

近日,2022年高考进入录取时间。透过网友的镜头,我们看到更多开心的录取瞬间:浙江衢州一名同学在小店帮父母做工时,收到了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镜头,少年微微一笑,“三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河南新乡一名女生收到中国人民大学通知书,特意跑去和奶奶一起拆开,奶奶笑得合不拢嘴;重庆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跑进派出所,感谢民警多年的资助……社交媒体上,“录取通知书寄到的时刻”登上热搜,留言区长长的祝福和点赞,流淌着满满的温暖与善意。

如果说高考是戏剧里最动人心弦的情节,录取则是最令人欣慰的团圆结局。在这一幕幕“人间喜剧”中,不乏小学4名发小6年后全部考上清华,赵振兴、赵振中、赵振华三兄弟考出高分等差数列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人直呼“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很多并不出人意料的平凡故事,同样饱含着通过努力得偿所愿的喜悦,让人共情于普通家庭的圆梦时刻,感动于青葱少年的奋斗经历。有羡慕,有喜悦,有同感,使得“录取时刻”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考点”,牵动着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人生的洗礼,亲手打开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无疑是最有仪式感的瞬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次闯关,大学录取就是很多少年独立通过的第一道难关。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有多少人被一纸录取通知书,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带到了大学校园,走向宽阔的人生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这一选拔机制,一视同仁地为所有人提供了机会。录取通知书不只是一张纸,而像是一扇门,一边连着过往的奋斗,一边通往未来的可能。这一时刻,怎不令人百感交集!

“陪妈妈保洁的少年,被北大录取!”“骑手送外卖路上,接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个在敬老院长大的男孩,考上了医学院!”类似的新闻刷屏,反映了强烈的社会共识:奋斗成就人生永远值得喝彩,知识改变命运永远不会过时。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奋斗。从古至今,对那些以艰辛付出成就梦想的人,从来不乏掌声和赞美。每一次全力以赴的拼搏,都会在成长路上留下永久的刻度。在青少年时期,认真准备一场关乎未来的考试并迎来圆梦时刻,就是一个闪闪发亮的刻度,于个人、于社会,都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价值。

录取时刻里,动人的还有最真实的世间百态。来自四川德阳的龚魁由于亲人相继离开,靠着助学金和各界救助才完成学业。此次如愿被川北医学院录取的他表示:学医正是希望自己以后能报效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人。湖南长沙的彭兰溪曾因车祸截肢,漫长的求学路是靠双手“走”完的。近日,他等到了湖南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选择机器人工程专业,正是为了实现研发人造智能假肢的梦想。在这些故事里,有苦难,有艰辛,更有希望。同样的一纸录取通知书,对他们而言,分量更显厚重。在社会的关怀下,一个个普通人默默蓄积力量,只为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将善意的循环、爱心的涟漪传递给更多人。

录取,是高中时代的结束,也是崭新生活的开启。欣喜若狂之后,终归要回归平常心。对于被录取的同学而言,跟着通知书离开熟悉的家乡,进入更宽阔的跑道,面对的挑战将比准备一场考试复杂得多。知识的挑战,视野的局限,观念的变化,状态的调整……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记住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记住真切的欣喜与感慨,记住向上的初心与志向,永远相信奋斗的价值、拼搏的意义,人生终将开启更多“录取时刻”。

这正是:

一纸录取通知书,百感交集;

漫漫人生闯关路,千锤百炼。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作文素材2023北京高考人民日报时评

2022年人民日报精彩时评汇总2022-12-07

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合集2023-05-30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高考

  • 大学录取分数线

  • 北京高考试题答案

  • 高中五大学科竞赛

  • 2024物理竞赛复赛获奖名单

  • 2024金秋营招生简章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福利领取

    福利领取

  • 强基综评

    强基综评

  • 高考指南

    高考指南

  •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 选科指南

    选科指南

  • 升学招生

    升学招生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京考一点通

bjgkzx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