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初,海淀高三一模如期开考,除各科一模试题答案外,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海淀一模各科试卷分析,供各位考生参考。本文分享历史科目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次历史试题以新课标为依据,落实新教育理念,紧扣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为冲刺高考提供方向。
一、试题结构
本次试题与2022年北京高考题型结构基本一致,分别为15道选择题,5道非选择题,8小问。考试范围为高中五本教材,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其中分值比重如下:
二、试题特点
01 紧扣主干知识,关注新教材新内容
本套试题在知识覆盖比较全面的同时,紧扣课标和教材主干知识,凸显了对新教材内容的考查,引导教师在下一步备考时进一步关注新教材新内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如选择第5题的内容来源是纲要第11课中“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以及选必一第11课的图片信息,16题考查的“体国经野”,就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这一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主干知识,而考查的夏商时期与周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知识则是新教材中的内容。第20题虽然是史料题,但是知识点考查的则是明清经济的特点。因此主干知识在备考时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根基。
02突出选必与必修的融合、古今中外知识联系
选必的命题占比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本套试题有部分题以选必内容为情境,一方面考查选必的知识,同时考查选必与必修的融合。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中外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如17题考查的是“国际法与近代中国”,本题既是选修与必修知识的融合,也是中外知识的联系。学生不仅需要对国际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需要了解这个时期中国人的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选必内容与主干知识的融合,以及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是值得关注的。
03突出考查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创新能力
本套试题整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穿时空观念的运用,注重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考查,强调辨析、运用史料来说明、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次试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材料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图,如第2题的历史图片、第5、18题的地图、第6题的折线图、第7题的表格、第14题的漫画等,几乎涵盖了大多数图表类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对于图表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创新方面,海淀试题没有继续沿用2022年高考题的思路,以探究主题、论文等形式考查,但是创设了新的情境、新的设问。从创新的角度来进行题目的命制,考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如第19题“家国命运”,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编写“传记”目录,并且给出参考的史料类型。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又是一个史料类型题,但是编写目录相对比较陌生,这就需要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此外第20题“史料研习”,看似是一个”说明“观点题,但是给出18则材料,学生通过梳理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也是对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综合考查。
三、备考策略
01大事年表、时代特征是不变的要求
历史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时空观念,因此要对大事年表以及时代特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标志性史实要掌握准确。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时间轴,对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从而对史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避免死记硬背。
02重视二轮复习
二轮复习是将教材主干知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再次梳理。同学们在梳理过程中,要注意中外之间的联系以及纲要与选必的融合,使自己对于本专题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此外,仔细翻阅教材,对教材进行再梳理,要关注教材中的语言以及平时忽略的图片等信息。
03精练试题,培养解题思路
北京高考题反对“刷题”,但是也必须做题。在对知识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做题,培养解题思路是有必要的。选题范围以近三年高考题、2020年三套适应性测试题以及部分北京试题为主,通过训练,一方面检验自己的知识点是否掌握扎实,另一方面,学会梳理解题思路,寻找试题中的逻辑关系,建立答题结构,突出答案的层次感。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