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开学季,2023-2024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于近日开考,北京高考在线整理了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供考生下载练习。
试题练习:2023-2024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三热门联考试题汇总
2024届新高三北京各中学开学考、月考及期中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北京市2024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被技术所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进而提出要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目前,豆瓣小组“数字极简主义”成员数量已数万,这说明其理念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网络隐居”生活也有大隐、中隐和小隐。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为了戒网瘾而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其为“大隐”;为了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留下明显观点和态度,诸如“我就看看不说话”“只转不评”或是“群内潜水”等做法,若没有其他明显的“反技术依赖”行为,或可称作“小隐”;在保持最低限度使用的前提下,对算法追踪的主动拒绝,是一种“中隐”,它并不能完全被纳入“数字极简主义”的范畴,因为用户并未刻意减少使用或断开连接,也不愿意承担与世界失联的代价,而是不希望留下痕迹,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
年轻互联网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只是一种很弱的自我保护,尽管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试图用自觉自律的理性来对抗,但可能很难挑战数据经济和互联网算法秩序。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便个人在使用APP时不注册、不登录账户,不留下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企业并不需要获得这些就可以实现精确画像,因为他们的追踪并没有与具体的个人相对应,而是与手机的设备ID捆绑在一起。但是,不能因个体力量小,难以改变现状,就否定日常实践和微观行动的积极意义,其价值恰在于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全社会表明,“网络隐居”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一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也带来了切实可感的变化。202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是我国首部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旨在规范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顽疾,为用户的“网络隐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样,不少科技企业开始意识到,保护用户隐私与企业长远利益并不相违背,相反会赢得更多用户的尊重,给自家产品带来更高的声誉和信任度。此种良性互动将有助于中国互联网环境的持续改善向好。只有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中国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取材于李韬、李睿深、徐偲骕、姚建华等的文章)
材料二
人们对“数字极简”的渴望背后,是电子设备时代名为“数字囤积”的行为和症结。“数字囤积”早期出现于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指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囤物癖”在数字空间中的延伸。我国学者将“数字囤积”定义为“随着社交媒体中数据数量激增和保存数据的成本降低,用户出现的无差别保存数据且不愿意删除数据的行为”。在网络社交媒体中,一些网友会自称“数字仓鼠”,以这种形象的方式描述个体在数字空间囤积电子邮件、照片、文件和软件等数据信息和材料的行为。
囤积行为是一种有意和无意行为的混合,既有工具性的考虑和情感性的需要,也可能在无意中不断进行累积。
信息及资料的囤积往往建立在数字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工具性目的之上,如电脑中收集留存的工作文件、学习资料、课堂笔记,以及社交媒体上收藏的各类教程和攻略等。在此过程中,电子设备成为人类的“机械大脑”,将一时间来不及处理的内容交给体外设备保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脑的负担。
情感和记忆类“数字囤积”的代表性内容是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人们不舍删去的数字痕迹。这类数字物往往承载着回忆和情绪,可被视为“自我”的延伸。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有目的的“数字囤积”行为,每天浏览并处理大量数字资料的个体有时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囤积大量数字物。在加速的社会和过载的信息流中行走的个人就好像在海边浪潮里漫步的旅人,即使并未刻意捕捞什么,但身上的衣衫仍会被打湿并变得沉重。
既有研究认为,“错失焦虑”是引发青年群体进行“数字囤积”的关键因素。囤积是个体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往往害怕错漏和遗失,需要赶紧“码住”信息,以免将来需要用的时候找不到。与此同时,人们又从中获得了一种自己合理利用了碎片时间的快慰,并在飞速疾驰的信息中实际获得了一丝安全感和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感,仿佛握住手机,就像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的信息都握在了手中。因此,即使“网上冲浪”时遇到的部分信息和资源在当下不会被立即使用,但仍会被人们收藏和保存下来。久而久之,新的信息不断堆叠在旧的信息之上,收藏者甚至也会忘记自己保存过哪些资源。一些网友常用“在收藏夹吃灰”的自嘲方式来表示这种对数字资源“囤而不用”的行为。
大量的数字囤积物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压力来源:布满电脑桌面的文件、告急的手机内存空间、重点失焦的收藏夹……过载的囤积物使数字生活变得混乱,造成新的失控。大量的数字资源躺在收藏夹中“吃灰”,繁杂无序的文件干扰着正常检索和使用,膨胀的垃圾数据影响设备的运行。基于此,数字资源的整理和利用愈发成为数字时代所需的媒介素养之一。
此外,日益进步的数字存储手段可能正在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和记忆习惯,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体外设备。大脑不再需要活跃地记住与回忆,因为在数据的辅助下人们只需要上传与检索便可以获得具体的、明确的数字资料去佐证这段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在数字存储技术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数字材料并非记忆的原本,不能取代人类的记忆,而是辅助记忆的工具。学会在庞杂的数字囤积物中进行整理和取舍,不被数据捆绑,给自己一些“留白”的空间,或许是数字时代人们的一堂必修课。
(取材于齐臻玅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关系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理念。
B.“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相继出现的类似理念。
C. “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是同一理念带动的社会实践。
D. “数字极简主义”的理念带动了“网络隐居”社会实践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脑中收集留存的学习资料和社交媒体聊天记录属于不同类别的数字囤积物。
B.“数字仓鼠”一词源自网友对那些具有“数字囤积”行为的网络用户的戏称。
C.日益进步的数字存储手段只能辅助人类记忆,数字材料并不能取代人类记忆。
D. “数字囤积”行为对于人类的工作和记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用户个体化的“线上隐居”可以自我保护,但无法影响整个互联网环境。
B. “网络隐居”行为和“数字囤积”行为都是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有意识做出的。
C.“网络隐居”的三种类型中,“大隐”相比较而言会更符合“数字极简主义”。
D.“数字囤积”行为能帮助网络用户杜绝信息遗失,从而为其消除了工作焦虑。
4.根据材料一,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要想让中国互联网环境持续改善向好,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3分)
5.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数字信息,有人选择“数字隐居”,有人选择“数字囤积”,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行为方式?请结合材料内容并由此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明理由。(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君姓左氏,讳待,字未生,桐城人,明赠太子少保忠毅公之季孙也。
少好《老》《庄》,其学以遗物自遂为宗,其文章要渺宏放,不知其所从来。性畏俗,非戚属,虽问疾吊丧不出。出则登城循雉堞而行,不欲见衢肆中人。惟宋潜虚、刘北固慕而与之友。乙亥、丙子间,潜虚、北固客京师,未生继至,与余一见如故交。与之语,触物比类,日新而无穷。与之居,久而不厌,然竟不能窥其际也。未生虽与世龃龉,而重气类,善鉴别人物。常称邑中胡嘉及兄子廉,其后二君子学行果异于众人。
余之在难也,未生适自燕南附漕船南下。至淮阴遇盗,折其二齿,衣装尽失。入郡城,始知余已被逮北上①,搏膺而呼。归至家,时自怼曰:“吾不一视方子,天下士其谓我何?”己亥四月至京师,因偕余赴塞上。秋七月南还,道京师,而宜兴储六雅②止之。一时少俊争慕与之游,遂留逾岁。今年四月,余将出塞,趣之归。未生曰:“子忧吾老乎?吾策蹇行数十里,腰脊不异少时。今已向暑,秋风起,吾当归,筑室白云、浮渡③间,手种松千株、竹万竿。又明年岁在析木④,吾年七十,当复来视子。然后归而待老焉。”
自余抵塞上,每旬月必通书。入秋无息耗,心谓未生已归,而凶问忽至。呜呼!自未生言之,死于家,与死于朋友之手等耳!独余于人纪,无不负疚而阴自恨者。惟朋友,则为德于余者虽多,而余之愧于心者亦鲜焉。今未生乃为余羁死,以遗恨于余心,则岂非余之命也邪?
未生卒以八月二十六日,余以九月望后一日闻之,而其丧已附漕船南下矣。呜呼!未生其谓余何哉?泣而铭以归其孤。铭曰:
生浮而死休,惟子信之尤。浮山之阳,是为子之丘。归与,归与!永与造物者游。
(方苞 《左未生墓志铭》)
【注】①本文作者方苞因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而被牵连入狱并押解至京城。②储六雅:宜兴人,康熙年间进士。③白云、浮渡:二山名。④岁在析木:此指壬寅年,为康熙六十一(1722)年。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生虽与世龃龉龃龉:引申为人际关系上存在矛盾
B.未生适自燕南附漕船南下适:恰好
C.一时少俊争慕与之游游:游玩
D.无不负疚而阴自恨者阴:暗暗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学以遗物自遂为宗②未生卒以八月二十六日
B.①虽问疾吊丧不出②则为德于余者虽多
C.①余之在难也②而余之愧于心者亦鲜焉
D.①天下士其谓我何②泣而铭以归其孤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之居,久而不厌”中的“厌”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暴秦之欲无厌”的“厌”字含义相同。
B.“余以九月望后一日闻之”中的“望”字与《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中的“三五”都是指农历十五这一天。
C.结尾的“归与,归与!”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都有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含义。
D.“永与造物者游”中的“造物者”与《赤壁赋》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造物者”含义相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潜虚、北固客京师,未生继至
宋潜虚、刘北固两个人客居京城,左未生后来也跟随他们来到了京城
B.因偕余赴塞上
于是跟随(被发配的)我一起去了塞上
C.余将出塞,趣之归
我将要出塞,(左未生)觉得很有趣就跟随我一起去了
D.其丧已附漕船南下矣
他的遗体已随着漕船南下去了
10.这篇墓志铭呈现了一个“真人”左未生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左未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1)请解释第①则中画线语句的意思。(4分)
(2)第①则中孔子认为“好学”的一个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请结合②③两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赠韦左丞丈济①
杜甫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②恨莫俱。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注释:①杜甫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居于长安所作。韦济:时任尚书左丞。②天伦:此处指韦济的兄长。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辖”二句写左丞相的职位屡屡空着,今年才得到了您这位学者。
B.“时议”二句写当时舆论称许您的父辈,遗憾的是您的兄长过世了。
C.“有客”二句写韦济虽安于命运安排,却也深感自己不再年轻力壮。
D.“不谓”二句写作者不吝惜自己的余力,前来拜谒您这位大才之人。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臣”是借“汉”代“唐”的写法,与“汉家烟尘在东北”同理。
B.“鸰原”二句对仗,由承上文劝慰韦济节哀,转而赞颂其仕途通达。
C.“岁寒”二句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冬日傍晚蒙韦济厚遇而徘徊无措。
D.“榛芜”是草野的意思,这里用了借代手法,写出自己的现实处境。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这两句的妙处。(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离骚》中很多名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陶渊明便由此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
(2)“乌鸦反哺”是中国古代表达孝道的著名典故。李密在《陈情表》中化用这个典故,写下了“ ,”来表达自己对祖母尽孝的迫切心情。
(3)化虚为实是中国古诗常用的手法,可以让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煜在《虞美人》里就用“ ,”的句子表现了自己愁绪的浓重。
(4)诸葛亮以其忠诚智勇的形象为中国古代诗人传颂,南宋的陆游在《书愤》中用“ , ”的句子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和对其功业的向往。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五岳还留一岳思
①有一回,我们游览医巫闾山风景区,在感到十分餍足的同时,却又产生一种意兴阑珊的味道。我分析,这可能与那种沿着东路、中路、南路、北路,“按图索骥”,一览无遗的游观方法有关。
②那年游扬州瘦西湖也是逢景必驻,巨细无遗。当时也曾感到很充实,甚至叹为“观止”;但是,待我们登上瓜州渡开往镇江的客轮,一位诗友却略带倦意地吟了两句唐诗:“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是不是他也觉得这种“满堂灌”的游法,实在是又累又乏味呢?反过来,对于绍兴的鉴湖,我们却是挂肚牵肠,时萦梦寐。那年,我们游了禹陵、沈园、东湖和兰亭,因为时间有限,“烟波一棹镜湖湾”的愿望落了空,只是远远地望了一下,既没有实地观察到“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丽景,也未曾领略到“鉴湖水如月”“鉴湖五月凉”的妙境,实在有负于李白、杜甫这两位诗仙、诗圣,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等着后日去填补。按说,鉴湖的景观是无法与瘦西湖相比的,可是,它却能挑起“何日更重游”的绵绵思绪。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心理作用,主要是它留下了悬念。
③有的哲学家说:“充满希望的旅游比到达目的地好。”人们对于已经占有、已经实现的事物,不及对于正在追求、若明若暗、可然可否的事物那样关心。张恨水的两句诗“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至如愿又平常”反映了这种心态。往古来今,有谁未曾从不断的追求中获得快慰呢!清初“四明四子”之一的郑南谿,写过一部《纪游集》,为自己起了个“五岳游人”的雅号,实际上,他只游了泰、华、恒、嵩四岳,有意识地留下南岳衡山未去。“我不尽游者”,他说,“留此一岳付之余生梦想耳”。我那次游黄山,就是受了这位郑老先生的点化,在海拔均达一千八百米以上的三大主峰中,只登了天都峰、光明顶,留下莲花峰作为“余生梦想”。这样,至今我对黄山还抱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总想找个机会重游一次。
④同旅游一样,为文作画也应该讲究留有余地,不可太满太露。白石老人的画虾,就表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无比高明。他并没有像一些平庸的画匠那样,纤细无遗地将大虾腹下的节足一一描出。从外表上看,似乎形体不全,朦胧不显,可是,虾的动态、虾的神韵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生物景象,而且还感受到一种亲切、开朗的、使人感发奋起的愉悦情绪,一种春天般的、对生活充满肯定与热爱的心态。
⑤这使我想到中国艺术传统那么讲究、那么强调的所谓“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其中奥秘,我觉得就在于以不全求全,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其要旨,仍然是要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⑥为文也是一样,切忌过直过露,过黏过满。清代剧论家李渔说:“大约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耳。”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说得更加形象、生动。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好似冰山露出水面部分,不过八分之一;而作品中的蕴涵,如同冰山没在水下部分,要达到八分之七,这要靠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加以补充。作家的本事就在于实现艺术形象的有限性与艺术内容的无限广阔性的完美统一。
⑦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篇古代的著名短文。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深情怀念惨遭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一次,路过嵇康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于是,写成了《思旧赋》。文字非常含蓄、简练,除了小序,正文只有十二句。鲁迅先生在纪念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柔石、白莽等五位作家时曾谈道:“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鲁迅的这段文字也写得非常含蓄、简练。它们都令人反复思索,回味无穷。我想,假如当日向子期或者鲁迅先生,临文嗟悼,哓哓不休,不仅无助于感染力的增强,反而会冲淡那怀人愤世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⑧德国艺术理论家、剧作家莱辛认为,造型艺术家对待人物的表情的描绘要有控制,不宜“选取情节发展中的顶点”,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这自然仅是从审美需要考虑的。但是,这种“不到顶点”的主张,也揭示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⑨正如莱辛所言:“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与这个道理相通,我国古代诗人也提出:“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盛开的鲜花意味着飘零衰败,熟透的果实面临着腐烂发酵,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登上泰山极顶后再往前走就是下坡路了。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
⑩当然,莱辛讲的“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也和一个人的胸襟、器度有直接关系。从前,抚顺高尔山的一座凉亭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眼睛自然也不想看得更远。而清代的鄂容安的对联则是:“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换了三个字,境界全新。同样是登上顶端,但由于把它看作是新的里程的开始,眼界与追求便迥然有异。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6.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可以替换成括号中词语的一项是(3分)
A.却又产生一种意兴阑珊的味道。(意犹未尽)
B.主要是它留下了悬念。(疑团)
C.至今我对黄山还抱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模糊)
D.形诸文字的,好似冰山露出水面部分(形之笔墨)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开宗明义,以一次颇为满足的游历抒发对美景的向往。
B.作者多次运用对比、引用等手法表达对生活、艺术的认识。
C.作者认为世间万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
D.结尾的两副对联说明“不到顶点”的境界能引发更高的追求。
18.作者在文章第②段中叙写了过去的游览经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五岳还留一岳思”包含了哪些涵义,并说说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炎炎夏日,人们出门常形容天气能“热死人”,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一语中的。②近期,一位导游带团时在连续高温暴晒下体力不支而倒地,死因为“热射病”。③这是一种因体温过高而引发的致命性急症,当身体核心温度超过40度时,就会引发恶心呕吐、呼吸和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则导致生命器官损伤直至死亡。④高温高湿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是造成热射病最主要的因素。⑤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⑥对于劳力型热射病来说,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都是引发疾病的易感因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加点的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②⑤句中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③句中“甚至”和“直至”不能互换。
D.⑤句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不用调整语序。
(2)不改变句意,将第⑤⑥句中画线并被句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单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近年来,为文学家拍摄传记片或纪录片成为文学传播的一种新的尝试。但对此举能否让大众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2)文学社社刊拟开设“笔下山河”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特定地理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3)请以“挥一挥手”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说到“从头来”这三个字,可能是在回顾一段历史,也可能是要遵循某种程序,还可能是告别某场败局……如何认识与面对 “从头来”,关乎品格,关乎气度,也关乎智慧……
请以“话说‘从头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寒冷天气里,人们会利用热能使身体变暖。其实,期待变暖的不仅仅是身体。每一种取暖,都是一种需求;每一次取暖,也都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取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D(根据材料一第1自然段,“数字极简主义”和“网络隐居”二者是理念和实践的关系,在前者的影响下后者逐渐出现。)
2.(3分)B(根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数字仓鼠”是“自称”而非外界戏称。)
3.(3分)C(A项:根据材料一第3自然段,个体“网络隐居”也会给互联网环境带来切实可感的变化。B项:根据材料二,“数字囤积”行为也可能是无意之中作出的。D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数字囤积”能“杜绝信息遗失”的表述;“从而”连接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材料二中只提到了“错失焦虑”,而不是泛化了的“工作焦虑”。)
4.(示例)①用户要用自己的日常实践和行动向政策制定者、互联网科技企业发出诉求。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领域的行政规章,保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③企业应注意保护用户隐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评分参考】本题3分,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5.(示例一)我更倾向于选择“数字隐居”。因为:“数字隐居”是一种自我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保护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阻止各类能够被数据化的个人信息和特征收集,从而能够自主控制所见、所闻,以防掉入数字牢笼。(结合材料说明原因,每点1分,任选2点即可)我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使用网络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出现的相关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做法皆可,2分;扣住“数字隐居”简析生活中相关做法的益处或价值,2分)。
(示例二)我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囤积”。因为:“数字囤积”可以将一时间来不及处理的内容交给体外设备保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脑的负担;所囤积的数字物往往承载着回忆和情绪,可满足情感的需要;从中可获得一种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的快慰,并在飞速疾驰的信息中获得一丝安全感和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感。(结合材料说明原因,每点1分,任选2点即可)我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使用网络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出现的相关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做法皆可,2分;扣住“数字囤积”简析生活中相关做法的益处或价值,2分)。
【评分参考】本题6分。结合材料说明原因2分;联系学习生活说明原因4分。特别需要指出:题干中的“由此”,提示考生要由试题材料所述原因迁移开去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即由生活证材料,而不是另起炉灶生发出与材料无关的其他原因。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C(“游”:交往。)(可参见《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
7.(3分)C(C项两个“之”的作用都是“取消独立性”。A项:①“以”,介词,“把……(当做)”;②“以”,介词,“在”。B项:①“虽”,连词,“即使”;②“虽”,连词,“虽然”。D项:①“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②“其”,代词,“他的”。)
8.(3分)A(本文中“与之居,久而不厌”中的“厌”是“厌烦”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暴秦之欲无厌”的“厌”字是“满足”的意思。)
9.(3分)C(余将出塞,趣之归:我将要出塞,就催促他回(南方)去。)
10.(示例)①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笔力非凡;②人际交往有真性,所交虽少,却与相投者一见如故;③为人仗义有真情,对陷入困境危局的朋友关心情切,后多年相随;④治学观与生命观真实相合,喜好老庄之学,从而追求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甚至终老之境。
【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点2分(“真”的总结1分,文中人物特点分析1分),答够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作答,视合理程度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左未生姓左,名待,字未生,桐城人,是明赠太子少保左忠毅公的小孙子。
年轻时喜好《老子》《庄子》,他治学把超然物外、恬然自适作为宗旨,他的文章精微优美的同时又恢弘奔放,(常常让人)不知道他是从哪里迸发出来(这样的灵感)。(他)生性害怕世俗交际,不是至亲眷属,即使是问病吊唁这样的事情也不能使他出门。他出门的时候就沿着城墙行走,不想看见街上店铺里的人。只有宋潜虚、刘北固(这两个人)仰慕他的才华和他关系比较亲近。清康熙三十四、三十五年间,潜虚、北固两个人客居京城,未生后来也跟随他们来到了京城,他与我一见如故。我和他谈话,内容涉及各种事物并且都能作由此及彼的类推,(我们)每天的谈话内容都有新鲜感并且觉得可谈的东西很多。(我日常)与他一起坐谈,时间再长也不厌倦,然而终究也还是不能窥探到他(知识)的边界。未生虽然与社会相抵触(或:不善于与人交际),但是却极其看重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又善于鉴别人事。(他)常常夸赞同乡胡嘉和他的哥哥子廉,此后这两个人的学问品行果然不同于普通人。
我(因戴名世《南山集》受牵连)被逮捕入狱的时候,左未生正好从燕南搭漕船南下。 (他)到达淮阴的时候遇到了盗匪,折断了两颗牙齿,衣服行李全都丢了。到郡城的时候,才知道我已经被逮捕北上,(他)拍着胸脯大声呼喊。回到家里,常常心怀怨恨地自己对自己说:“我如果不去看望一下方先生,天下的君子会怎样评价我呢?”(他)己亥年四月到京城,于是就跟随(被发配的)我一起去了塞上。同年秋七月(他)回南方,取道京城,被宜兴人储六雅给留下了。一时间(京城的)少年才俊都仰慕他并争相与他交往,于是他就留了一年多。今年四月,我将出塞,就催促他回(南方)去。左未生说:“先生担心我老了吗?我赶着我的驽马走几十里,腰背跟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接近炎热的天气,秋风起了,我就回家。我要在白云山和浮渡山之间建房,亲手种下千株松、万竿竹。再过一年就是壬寅年,我就年满七十岁了,我会再来看你。这之后回去就等着终老而尽。”
自从我来到塞上,每个月必定(与左未生)通信。入秋之后一直没有收到未生的消息,(我)心里估计未生已经回家了,但(这时)未生的死讯忽然传来。唉!记得未生曾经说过,死在家里,和死在朋友那里是一样的!(恐怕)只有我才会从为人处世的规范上,(如此)内疚且暗暗悔恨。仅就朋友而言,对我有恩德的人虽然多,但让我从心里感到愧疚的人也很少。现在未生却为了我羁留在外最终去世,令我内心留下一大憾恨,这难道不是我的命吗?
未生死在八月二十六日,我在九月十五日后一天听到这消息,而他的遗体已随着漕船南下去了。唉!未生又有什么要对我说呢?(我)哭着写了这篇墓志铭送给了他的遗孤。铭文说:
生如暂起,死乃休眠,我的朋友您当坚信。浮渡山的南面,这是您的长眠之所。归去吧,归去吧!永远与天地融为一体。
11.(10分)
(1)(示例)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
【评分参考】本题4分,“敏于事”“慎于言”“就”“正”4个点,每点1分,全句大意正确即可。)
(2)(示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思是不对外在物质生活有太多欲望(1分),第②则中孔子认为贫穷却快乐、富足而追求礼比贫穷却不谄媚、富足却不傲慢更好(1分),就是因为孔子更看中人内在精神的满足与追求(1分);从第③则可以看出孔子肯定颜回的正是他物质生活虽匮乏,精神生活却很快乐富足(1分),真正的好学者正是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内心的充实和丰富的人(1分)。因此,如果一个人对吃饭睡觉有着过多的追求,那么在面对学习的困难时,就会勉强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1分),这算不上真正的好学者。因此,真正的好学者更注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得,而不会在乎外在物质条件的高低(1分)。
【评分参考】本题6分。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解释,1分;第②则分析,2分;第③则分析,2分;总结1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C(并非“写韦济”,而是写诗人自己)
13.(3分)C(并非“用夸张手法”,“蒙韦济厚遇而徘徊无措”亦不确)
14.(示例)①这两句是说千里马虽老但仍有千里之志(1分),饥饿的猎鹰期待了解自己的人呼唤自己(1分)。②诗人以老骥、饥鹰自比(1分),形象且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年纪渐长、前途无着、仕途无望的处境(1分)。③通过这两个比喻,诗人渴望出身名门、学问精深、位居高位的韦济能够提携自己(1分),使自己得以发挥自身才华,实现为国出力的远大志向(1分)。【评分参考】本题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评分参考】本题8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D(A项“意兴阑珊”是“兴致已失”“没有余味”的意思。B项“疑团”、C项“模糊”,均为“不明白”“不清晰”之义,不符合原文“留有余地”“引发余兴”等意味。)
17.(3分)A(“一次颇为满足的游历”不合文意)18.(示例)文章第二段作者写了扬州瘦西湖一览无遗游览方式带来的乏味感受(1分)及游览绍兴镜湖留有空白、充满期待的感受(1分)。两种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不尽游的好处(1分),为下文引出“五岳还留一岳思”的观点做铺垫。(2分)(或答使文章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自然过渡。)
【评分参考】本题6分。两处游历,各1分;形成对比,1分;意图目的,1分;与全文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涵义:①指清初郑南谿,只游了泰、华、恒、嵩四岳,有意识地留下南岳衡山未去作为余生梦想的做法(1分)。②作者受到关于游览名胜不必尽游的启发(1分)。③引申为文绘画要留有余地的创作主张(1分)。④指“不到顶点”的普遍艺术规律(1分)。效果:①虚实结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凸显文章的文采。(1分)
【评分参考】本题6分。涵义4分,每点1分。效果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且能自圆其说者可酌情赋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共6分)
(1)(3分)C。(A选项四字成语应为“一语成谶”,表示不吉利的预言、戏谑之言竟然成了真实的。B选项两个“而”字,一个表示顺承,一个表示转折。C选项“甚至”和“直至”不能互换:“甚至”表示由浅入深程度更强,“直至”表示事物发展过程。D选项画线句需要调整语序,总起句与分说句的顺序应该一一对应;从逻辑顺序来看,也应先介绍经典型,再介绍特殊的劳力型。)
(2)(示例)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却具有感冒发热、腹泻、肥胖超重、睡眠不足等易感因素的年轻人。【评分参考】本题3分,两个要素“易感人群为既往健康人”“易感因素为感冒发烧、超重或者睡眠不足等”各1分,单句1分。
21.(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22.(50分)
第(1)题
类别 |
评分要求 |
评分说明 |
一类卷 (50—42分) |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
二类卷 (41—33分) |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
三类卷 (32—25分) |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
四类卷 (24—0分) |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第(2)题
类别 |
评分要求 |
评分说明 |
一类卷 (50—42分) |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合理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
二类卷 (41—33分) |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合理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
三类卷 (32—25分) |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合理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
四类卷 (24—0分) |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不合理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