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4高考作文素材:11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

2023-12-06 16:05|编辑: 吕老师|阅读: 168

摘要

本文整理了几篇11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分享给各位考生积累学习,应用到语文作文写作中。

想要写好作文,需要日常多度多背,积累素材。本文整理了11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各位考生可以背下来直接用在作文里,为大家语文作文增彩。

更多素材:2024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2024高考作文素材:11月人民日报精选评论

看蓝天,法国公司的一款“绿色”轮胎“乘坐”飞机抵达浦东,成为第六届进博会的首票进境展品;看汪洋,船舶搭载着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的多种特色展品来到上海;看大地,从德国杜伊斯堡发车的“中欧班列—进博号”源源不断地朝“四叶草”的方向运送展品。在这片约36.7万平方米展区之上,我们将能看到不断扩大的开放合作,也将能感受到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进博会一定能年年约、岁岁聚,参会参展的各国朋友也一定能满怀期待、满载而归。

——《进博会进入倒计时,“东方之约”何以值得期待?》

作者:孟繁哲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文物保护,不仅在博物馆、在实验室、在考古一线,那些散落在山野林泉间的“遗珠”,也应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周到的保护。

——《千年摩崖造像被“毁容”,“冷门”文物的保护不能冷!》

作者:卢涛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话讲:“听人劝,吃饱饭。”无不显示出对外来意见、他者经验的尊重。从前,遇到大事小情,人们习惯向亲朋好友、前辈师长请教取经。如今,集纳海量知识信息的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获取讯息、积累经验的重要渠道。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还大大拓展了交往范围、缩短了沟通距离,带来了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的变革。从社交平台的你来我往,到知识分享平台的你问我答,对于“你的经验,我来借鉴”,我们早已不陌生。对于很多出生或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遇事不决问网友”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社交平台上的信息,难免带有个体经验的局限性,根据只言片语提供的建议也未必具有参考性,甚至还不乏偏激言论、引流话语和广告嫌疑。对此,应当留心辨别、仔细筛选。实际上,对繁杂的信息去芜存菁、对各方的建议择善而从,本就是一堂必修课。除去少数跟风玩梗行为,一个个“听劝”帖不仅带给发布者丰富讯息,也让参与者、围观者切身感受到了陌生人之间的朴素善意。就此而言,越来越多这样的真诚互动,必将构筑更加开放温暖的网络生态,持续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温情力量。

——《一人提问、众人讨论,“听劝体”为何火出圈》

作者:徐雷鹏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已扑面而来。”一段时间以来,AI领域的新突破就像密集的雨点,猝不及防地砸在我们身上。有人说,此时正是“人工智能的蒸汽机时刻”,我们正面临着如何与自己创造的强大工具和谐相处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不仅要矢志不渝地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也要在明晰行业“底线”、划定监管“红线”方面持续探索。唯其如此,才能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人、造福社会。

——《AI以假乱真,如何看清数字世界里的“影分身”》

作者:曹怡晴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努力做到‘刚刚好’”,说到底就是按规律办事,运用好辩证法。深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形势,做到见势早、谋事准、行动快,从而在工作中掌握主动。学会运用辩证法,把“度”放在心中,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少走弯路、避免失误,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努力做到‘刚刚好’”》

作者:向贤彪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父母与子女如何相处,从来是个复杂难解的课题。但无论如何,相互多些尊重和换位思考都是最重要的解题思路之一。珍惜同游的经历,以此作为增进了解、弥合代沟的机会,双方不妨都尝试几“多”几“少”: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先听我讲”的倨傲,不要以“辈”压人,也别仗“识”欺人;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我说了算”的安排,不以自己认为的“好”为唯一尺度;多一些耐心,少一些“不懂别问”的敷衍,不必苛求一切完美,也不强求必须合拍,这样或许是找回“松弛感”、让父母与子女一起舒适同行的有效解法。

——《与父母共远游,能否游出“松弛感”?》

作者:向阳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万般滋味,百态人生。比评判一首歌曲好坏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生的思考。《大梦》这首歌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试图以“无名之辈”的无力与无奈,去捕捉生活的况味,勾起人生的通感。揆诸一生,无论是谁,都一定有过心碎的瞬间,吹拂过彻骨的寒风,经历过沉沦的痛楚。但是,寒来暑往,冬至阳生,激流勇进和静水流深本就是人生长河的常态。没有谁可以用一瞬去概括一生。如果有,为什么不能是上学时老师给戴上小红花的兴奋,自习中解出一道习题时的雀跃,下班后和同事朋友吹牛的恣意,闲暇里与伴侣携手漫步的甜蜜,夜晚瞥见孩子酣睡侧颜的满足……平凡而不平庸,悲悯却不悲伤,才是更多人的人生坐标。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困扰,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解答方式。无论境遇如何,人生的解读从不唯一,“丧”也绝不是生活的主旋律。谁的童年都会哭泣,谁的青春都难免泥泞,谁的中年都有一地鸡毛,倘若因此整日以泪洗面、始终止步不前,那么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窄,最终抵达“自以为是”的穷途。要知道,人生一世,是头一遭,也是唯一一遭。因为陌生,才会有惊喜;因为付出,才更觉滋味。得与失、苦与乐、悲与喜,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比起空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理解人生的辩证法才更值得。

——《人生是否<大梦>一场?这部“章回体”你说了算》

作者:于石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虽说“万物皆可沉浸”,但这沉浸感究竟能打几分,却很难一概而论。当前,我国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原创IP影响力不够、上座率低等问题,也不乏“体验越来越雷同”“一味追求炫酷效果”“是场技术秀”等吐槽。个别地方在推进沉浸式文旅项目时,过分依赖技术外衣,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容逻辑和文化内核。当丰富的视听感受简化为多彩刺激的镭射灯光、刻意制造的轰鸣响动,独特的文化表达由千篇一律的布景、刻板俗套的剧本演绎,优质的沉浸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无论是“速战速决”的特种兵式旅游,“重新发现日常”的Citywalk,还是能“超越时空”的沉浸式文旅,人们总在不断探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那些美妙的休闲时光。万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体验的向往和追求。期待沉浸式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释放、茁壮生长。

——《换装、穿越、交互……“沉浸式”为何让人着迷?》

作者:郭玥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美好品质。然而,如何把乐善好施的关爱更好地送达受助者,考验着施助者的智慧。在提供帮助的同时,注重呵护受助者的尊严、保护受助者的隐私,这样的爱心善举更暖心。人生之路漫漫,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很多伸手求助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与犹豫,是现实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放下的面子与尊严。拉起陷入泥淖的人而不问他姓甚名谁,扶起跌倒在地的人而不追究他摔跤的原因,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彰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只有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才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才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友好互助的正向循环。

——《呵护尊严的善举更暖心》

作者:卢涛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京考一点通)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人民日报评论2024高考作文素材

202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4-02-20

2023-2024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三热门联考试题汇总2024-05-15

2023年全国重点高校各省各批次录取分数线汇总2023-12-12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高考

  • 大学录取分数线

  • 北京高考试题答案

  • 高中五大学科竞赛

  • 2024物理竞赛复赛获奖名单

  • 2024金秋营招生简章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福利领取

    福利领取

  • 强基综评

    强基综评

  • 高考指南

    高考指南

  •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 选科指南

    选科指南

  • 升学招生

    升学招生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京考一点通

bjgkzx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