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质疑××,理解××,成为××”入选。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别整理了这一新词汇相关介绍及时评优秀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更多素材:2024高考作文素材:十大流行语相关介绍及时评范文
质疑××,理解××,成为××
在十多年前的《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男友的求婚,决定追求职业梦想。起初观众不理解,纷纷指责,后来认识到爱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便理解了宛瑜,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是宛瑜。今年年初,“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在社交平台传开后,“质疑××,理解××,成为××”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比如:父母管教严厉,自己小时候不理解,甚至心生叛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理解了父母;自己有了孩子,已是完全认同父母,就像当年父母一样管教孩子。于是便感叹“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还有“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纷纷出现在网络上。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选时评段落
《“质疑”“理解”“成为”:成年人的现实生活,殊途同归? 》
新京报 帕孜丽娅
在“质疑”“理解”“成为”这个句式中,我们会代入的往往是某个虚拟角色或人物,抑或是在媒介中呈现出的某个形象,换言之,我们并不是在用某个具体真实的样子来表达我们的认同,而只是借助了一个后天形塑特征明显的虚拟形象,甚至只是这个形象的某句话、某个习惯、某个动作来与自身建立联系。这种表达的关键并不在于真实性,而在于代入感和认同感。
用某种角色或形象代入,可以营造出一种“避风港”,我们不必在意现实的评判和道德审判,只需借助这些形象自由地将自己不能“正确”的一面表现出来,且无需顾虑后果。也许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那么多形象中,许多人唯爱会“发疯”的角色。在现实中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在诸多规则的束缚中努力满足他人的期待,因此哪怕是在网上也想借着这些角色自由抒发甚至“发疯”。
显然,这种“成为”或者说对角色的某种认同与社会学定义中的认同有所不同。在社会学语境中,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选择符合自己与该情境的角色。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在理解各种角色所包含和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后,依据不同的社会情境,采取适当有利的行为。正如社会心理学家S·史泰克所言,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其实在受角色认同的显要性程度影响。也即,我们对角色的认同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做出符合该角色的行为。在这一语境中的角色其实是指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自我认同正是受社会角色影响。
但是,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认同与现实并不相同,网络中的角色常常被认为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我们可以依照喜好决定网络形象的性别、年龄、职业,这也注定了网络形象可以与现实形象毫不相干。
这一前提下,“成为”背后的身份认同就显得极为有趣。
“质疑”“理解”“成为”显然意味着能够认可、理解且接纳这一形象的形式逻辑,并选择与这一形象建立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与我们的现实角色、责任无关,而是由情感偏好决定。换言之,我们在用这种句式表达的正是情感偏好影响下的自我,这种身份认同的起点与最终落脚点,始终都是情感表达。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京考一点通)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