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当中,作文仍然占据着很高的比例,高中语文作文学习中,考生要重视语文作文范文的作用,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北京高考在线整理了2024郑州高三一模作文“刚与柔”审题及立意,供考生参考。
2024郑州高三一模作文“刚与柔”审题及立意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老聃的老师常枞病重,老聃前去看望,请求留下教诲。常枞张开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聃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聃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聃回答:“舌头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牙齿不存在,因为它是刚硬的。”常枞说:“是这样的。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教导你的呢?”
以上材料谈到了“刚与柔”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故事引语式材料。
从老子和常枞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柔软的东西往往能够长久存在,而刚硬的东西则容易消失。由此材料给出了“刚与柔”的一组关系——以柔克刚。可以以此为抓手展开写作。
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1、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1)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2)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3)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1)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2)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3)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
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1)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2)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3)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参考立意及标题】
亦刚亦柔,成就和谐
该刚则刚,当柔则柔
刚中施柔,柔可克刚
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刚能制柔,柔能克刚
心方人圆,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行稳致远
于刚柔之间,悟世上至理
以刚柔智慧,奏人生乐章
刚使人勇,成就辉煌;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温馨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免费获取各省联考作文素材及作文范文电子版资料。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