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18日,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考试如期举行,考试结束后,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收集整理了期末考试各科试卷评析,本文来看语文试卷评析内容。
试题及试卷评析: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试卷评析
本次期末考试延续了期中扎实平稳的命题风格,在考查内容上关注对文本的真实理解,命题形式上返朴归真回归基本题型,对往年高考有所呼应的同时展现了当前语文教学考试关注的一些焦点。
如:非连续文本阅读主观题仿照23年高考,以表格形式考查对科技文章重要信息的整理归纳,逻辑更加清晰,且使考生免于大篇幅地抄写原文,节约了考试时间。文言文较为创新地以五段同类型的短文取代了以往篇幅较长的文章,阅读难度相对较低,也能使学生提高做题速度,其主观题形式和20年高考有所类似。诗歌鉴赏同样文本理解难度不太高,题目形式在诗鉴模块中不算常见,但也是近年高考出现过的题型。散文阅读的文章是文艺点评杂文,艺术审美解读本身即是语文考试的热点话题之一,两道主观题分别关注文本前后关联和题目效果,捕捉了文本的鲜明特点且具有难度梯度。
期末与高考相似试题举例对比
以上为几大常规模块的简析,下面简要谈谈关注度较高的整本书阅读和作文模块。
一、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从2022年开始采取《论语》《红楼梦》选考一本的形式,22年考了《红楼梦》,23年考了《论语》,今年大家对《红楼梦》的关注度稍高,但也不可忽视《论语》复习。海淀大考采取了期中考《论语》,期末考《红楼梦》的策略,学生在不同复习阶段或会有所侧重。
相对《论语》而言,《红楼梦》纳入高考必考题的时间较短,命题形式尚在探索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优化改进。纵观近几年各区大考试题,该模块考查重点从最开始关注主要人物的主要形象,发展为关注作品叙事主线和主题,学生学习则从碎片化的“贴标签”式死记硬背,发展为关注文本的实际内容和常规理解方向。去年期末要求分析“灵秀人物不能主宰命运”,令学生从人物形象尝试升格到作品主旨,而今年则非常平实地考查学生能否准确了解重要章回情节的内容,并知晓叙事拐点和人物形象转折点的意义,对于确实读过书的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但若没有实际读过原文,仅凭来自课堂或学习资料“二次加工”后的记忆则未必能妥善作答。
总之,《红楼梦》可以视为高中阶段阅读能力的“门槛”或“试金石”,与其迷失在琐碎零散的知识性记忆,不如回归作品培养真实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要让作品在心中“活”起来,任何形式的“捷径”都不能替代读书本身。不管出题如何探索创新,根本目的都是要检验学生有无完成“整本书阅读”,题型发展越久命题越成熟,留给学生“钻空子”的空间就会越少。现在距离高考还有整整一个学期,从现在起拿起书本为时不晚。
二、作文
本次大作文命题和期中相似,未在材料导语或题目上设置太多理解难度,考查对常用词汇或常见语境的解读,入手简单成文难度不大,但想要脱颖而出却需要较好的思想深度或文学创造能力。
以议论文为例,“布局”(去年海淀期末)、“续航”(去年高考)、“殊途”(今年海淀期中)、“预判”(今年海淀期末)四个词语意义各不相同,指向用意有所差异,但呈现形式和底层的写作思路有很大相通之处。首先要注意的,是概念把握务必精准,行文核心不可偏移,尽力提高论证的针对性。如“预判”和“预期”“预测”“预估”等词语都带有“预先感知猜想”的意味,但相较而言该词的“判”则更具有理性筛选判断和主动把握局势的意味。由此延伸下去,“提前准备”“未雨绸缪”“计划与现实”等都是很容易想到的论证方向,但要警惕“联想式偏题”与“偷换概念”,脑海中应当时刻清楚真正要写的概念是什么。
有趣的是,记叙文题目“当那一天来临”看似和议论文毫不相干,但其实“那一天”的特殊性使其在到来之前必然会被不断猜想、揣测、演练。“预判”之后要面对现实的检验,“那一天来临”又何尝不是想象和真实之间的碰撞,两个题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寒假复习建议
1.回归课本,重点进行课内古诗文查漏补缺,不局限于背默文章,记忆重点字词。
2.名著回顾或阅读:尝试整理《论语》不同话题的思想内涵,将其与写作关联起来;《红楼梦》对照章回标题梳理文本内容,整理几条叙事主线的来龙去脉。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京考一点通)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