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媒学院2023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881人。截止至2023年8月31日,全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769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05%,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7%。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具体内容,详情如下:
天津传媒学院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我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1881人,男生70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7.59%;女生117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2.41%;艺术学类专业毕业生169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90%;管理学类(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毕业生6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7%;文学类(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生人8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47%;教育学(学前教育)毕业生人3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7%。
表1-1 2023届毕业生分类统计表
二、毕业去向落实率及创业率
2023届毕业生是我校第十一届毕业学生,截止至2023年8月31日,全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769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05%,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7%。其中,创业学生人数21人,创业率为1.12%,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48%.
表2-12023届毕业生分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统计表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毕业生人数 |
已就业人数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影视学院 |
录音艺术 |
72 |
71 |
98.61%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176 |
173 |
98.30% |
|
广播电视编导 |
90 |
87 |
96.67% |
|
合计 |
338 |
331 |
97.93% |
|
舞蹈学院 |
舞蹈学 |
84 |
84 |
100.00% |
舞蹈表演 |
182 |
174 |
95.60% |
|
合计 |
266 |
258 |
96.99% |
|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42 |
41 |
97.62% |
文化产业管理 |
35 |
34 |
97.14% |
|
汉语言文学 |
42 |
40 |
95.24% |
|
电子商务 |
34 |
30 |
88.24% |
|
合计 |
153 |
145 |
94.77% |
|
动画与数字媒体学院 |
动画 |
54 |
53 |
98.15% |
公共艺术 |
53 |
49 |
92.45% |
|
视觉传达设计 |
56 |
51 |
91.07% |
|
合计 |
163 |
153 |
93.87% |
|
音乐学院 |
学前教育 |
37 |
37 |
100.00% |
音乐学 |
70 |
68 |
97.14% |
|
音乐表演 |
169 |
152 |
89.94% |
|
合计 |
276 |
257 |
93.12% |
|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318 |
293 |
92.14% |
戏剧学院 |
戏剧影视文学 |
95 |
93 |
97.89% |
表演 |
171 |
152 |
88.89% |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51 |
44 |
86.27% |
|
戏剧影视导演 |
50 |
43 |
86.00% |
|
合计 |
367 |
332 |
90.46% |
|
共计 |
1881 |
1769 |
94.05% |
三、毕业生就业城市去向
毕业生就业去往省市分布: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90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8.01%;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332人,占就业总数的17.65%;西部地区(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37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7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17人,占就业总人数0.90%。其中,就业人数最多的前3个城市分别是天津212人、北京125人、成都112人。
从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往趋向来看,我校2020年在全国招生计划的比例分配中,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477人,占25.36%,回生源地所在省市的毕业生人数为617人,占32.80%。
四、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流向
从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来看,事业单位实际签约人数占就业人数为25人,占比1.33%;国有企业单位实际签约人数占就业人数为17人,占比0.90%;民营企业实际签约人数占就业人数为582人,占比30.94%;其他企业实际签约人数占就业人数数为502人,占比26.69%;党政机关实际签约人数占就业人数为14人,占比0.74%。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大环境不振,导致2023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发生着改变,逐渐从渴望进入有事业编制岗位向市场需求岗位发展,灵活就业比例明显增长,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现象日趋严重,考研和考事业单位的人数占比日益增加。为缓解以上不良现象,我校联合属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家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教育指导和宣传,加强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