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是2023年中国大学改革十大主题词之一。那么新型研究型的大学究竟是什么呢?和我国其他大学有什么不同?我国目前有哪些新型研究型的大学?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值得报考,今天就和北京高考在线一起来看看。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什么?
新型研究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通过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基础知识和科学技能,并通过高水平、高密度的科研,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类型的新型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是什么?
有别于传统的985、211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顾名思义办学重点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通常以创新改革行政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为突破口,将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基础知识及科学技能,在高水平、高密度的科研实验中,养成创造性思维与钻研开拓精神,并提升发现和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
这类院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起点较高、规模精简、面向国际、强调研究性,招生人数与开设专业往往并不多,但在某一领域内可以短时间积累起丰富的科研成果,培育出较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
作为新设立的院校建设体系,国内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立时间一般都不长,但却普遍能得到各地政府与教委的大力支持,属于国家重点科研教育体制机制融合创新项目,近些年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目前在生物技术、工程类、计算机类等国家尖端科研领域中,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及专利授权。
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哪些?
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等,也可说是新型研究型大学中的典型代表,其中西湖大学是民办大学。
正在筹建的有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筹)等,这些高校将自己的建设目标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以上大学的相似之处是:都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学校介绍: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广东省教育厅管辖。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深圳市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优势学科:学校目前已设置理学院、工学院等八大学院,建成33个院系及若干中心,开设39个本科专业。2018年,南科大入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上海科技大学
学校介绍:上海科技大学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自建立以来,学校努力建设和发展成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截至2023年12月,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26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优势学科: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立足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设学院、书院、研究院所、科研中心等19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本科招生专业12个,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信息、管理、创意与艺术、数学、历史等。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否值得报考?
作为目前国家重点探索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新型研究型大学代表着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又能得到许多科研资源的支持,在科教融汇、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下,不少本科学生也将有机会参与各领域诸多先进课题组的课题研究,甚至还能发表署名的SCI论文。未来本科毕业后无论是选择读研深造、创业就业、出国留学,都有不错的前景出路。
因此对一部分愿意致力于钻研科学,喜欢探索高新尖端技术,同时理工类科目成绩还相对不错的考生,如果不能在985高校里选到令自己满意的热门优势专业,那不妨考虑一下这类新型研究型大学。
当然,选择就读新型研究型大学虽然前景光明,但同样也面临一些风险。首先,这类院校基本都有报考科目限制,限选物理或物理和化学,且不招文科类学生,容易造成偏科现象;其次,这类院校的志愿投档大多集中在提前批次,还有一些通过综合评价方式招生,存在不确定性,填报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再做决定;还有,科研之路艰苦漫长,需要有坚韧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依托,付出努力也注定会比普通学生多,所以要明确自己具备承受高竞争高压力的学术研究强度后再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