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

2024-12-05 17:00|编辑: 李老师|阅读: 82

摘要

本文整理了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的介绍,同学们可以了解学习相关知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是高中学生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目前中国以有44项非遗名录(名册),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中国篆刻的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了解学习。

中国非遗:中国4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汇总

最新知识点: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

高考语文备考,除了日常学习外,还要借助一些资料来实现语文成绩的提升,因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制作了以下资料:

《北京高考语文必背篇目》电子版资料,免费领取,快快点击下方链接领取吧!

https://www.gaokzx.com/form?id=376&promotionId=49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

中国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篆刻是一种以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从而制作印章的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中国印章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使用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秦以前印章称为鉨(同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汉代皇帝、皇后、诸王等所用印章称玺,官印、私印又出现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称宝。宋元以来官印和私印又有记、朱记、关防、押、图章、戳子等名称。篆刻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并流行于东亚地区。早在37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人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古时候,玺印就是人们在交往时象征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列入原因

1、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2、篆刻艺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3、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活化石。

列入时间

2009年9月

遗产的发展史

篆刻兴起于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宋元以后的文人篆刻,渐渐拉开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的帷幕。文人自篆自刻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

对中国的意义

文化承载价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 审美欣赏价值: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文化交流价值,增进国际友谊: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鉴赏于毫发之间,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人才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于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篆刻艺术不仅保留了它的持信凭证,书画印记等实用性,并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室内装饰等各方面; 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从中国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篆刻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会拉动经济的发展。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5高考知识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中国篆刻

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2025-02-07

2024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5-02-10

2024年每月国内外大事件汇总2024-11-07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