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人们会格外重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什么?因为高考的考点就有可能从春晚里面出,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2025高考考点提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最新知识点: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
免费福利:
高考英语大纲词汇共有3500词,掌握核心词汇,对于英语阅读理解、作文写作会有很大的提升。《高中英语3500词+英译汉自测》电子资料,帮助大家轻松掌握单词!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id=366&promotionId=74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2025高考考点提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案例:
TFBOYS 2018年春晚《我和2035有个约》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
•诗词鉴赏:除了王安石的《元日》,像孟浩然的《田家元日》等也可能涉及。考生需深入剖析诗句中如“桃符”“屠苏”等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的对新年的祈愿、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情感,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押韵等在描绘春节氛围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文章可能会详细阐述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至今的过程,以及各地域春节习俗的特色,如东北的粘豆包制作、南方的花市等。考生要能准确提取文中关于春节文化价值,如团圆、祈福等民族精神核心要义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意图,如通过介绍各地春节习俗来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
•作文:在探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时,学生可从春节申遗成功这一事件出发,思考如何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保留春节阖家团圆的内核,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拜年方式、线上举办春节文化活动等,从多角度深入阐述观点,运用丰富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结构来展现思考深度,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数学
•数列问题:若以拜年人数增长为例,可能给出某家族第一天拜年人数为多少,之后每天以固定比例(q)增长,要求考生写出拜年人数的通项公式,并计算前(n)天拜年总人数的求和公式,同时可能会设置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限制条件,如人数上限等,考查学生对数列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概率统计:对于抽奖活动,详细说明抽奖箱中奖品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如一等奖(m)个、二等奖(n)个等,总抽奖券数量为(N),要求考生计算抽取到各等奖品的概率,如一等奖概率。对于游戏公平性分析,如抛硬币决定游戏先后顺序,需通过计算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均为(0.5),说明游戏规则对双方机会均等,进而深入考查学生对概率基本原理和古典概型的理解与应用。
英语
•阅读理解:国外媒体报道可能提及春节申遗成功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以及春节元素如红色、生肖等在国外的流行现象。考生需掌握相关词汇,如“heritage”(遗产)、“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等,理解复杂句式结构,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把握文章中关于春节文化在国外传播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等细节信息,对比中西方在节日庆祝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如西方圣诞节注重个人礼物交换,而春节更强调家庭团聚。
•书面表达:在向外国朋友介绍春节时,要准确运用“fall on”(在……时候)等短语描述春节的时间,用“reunion dinner”(团圆饭)、“set off fireworks”(放烟花)等词汇介绍主要习俗,从家庭团聚、传承文化、寄托美好祝愿等方面阐述文化意义,注意语法准确性、词汇多样性和行文连贯性,运用连接词如“besides”“moreover”等使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物理
•力学方面:舞龙舞狮时,龙身和狮身的摆动可看作质点系的运动,对舞龙舞狮道具进行受力分析,包括重力、拉力、摩擦力等,分析在舞动过程中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转弯等,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加速度、力的大小等物理量,还可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如舞龙过程中龙珠与龙身的碰撞问题。
•热学方面:吃火锅时,可分析火锅底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如何通过热传递使锅内食物升温,根据比热容公式计算水或汤吸收的热量,以及食物煮熟过程中的热传递效率问题。烤火时,研究热辐射的规律,如人体吸收热量与距离火源远近的关系,以及热量在周围环境中的散失等,考查学生对热学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应用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化学
•烟花原理:深入考查焰色反应的微观原理,即电子跃迁释放特定波长的光,不同金属元素的电子层结构不同导致焰色各异,如钠元素发黄光((589nm))、钾元素透过蓝色钴玻璃呈紫色((766nm))等,同时可能会涉及烟花中其他成分的作用,如氧化剂、还原剂等,以及烟花燃放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从化学原理角度深入理解烟花绚丽多彩的奥秘。
•食品化学:以饺子为例,面粉中的淀粉在加热水煮过程中发生糊化反应,从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使饺子皮变得软糯可口,其化学本质是淀粉分子间氢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肉类馅料中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空间结构改变,导致蛋白质的性质如溶解性、酶活性等发生变化,同时可能会涉及到食品添加剂在春节食品保鲜、调味等方面的作用原理,如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增味剂提升食品风味的化学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物
•节日饮食与健康:详细分析春节饮食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如肉类中的蛋白质、油脂,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阐述其在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能,如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等。同时,结合春节期间暴饮暴食、高油高糖饮食等不良习惯,分析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如营养均衡搭配、适量摄入等,考查学生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学知识:年画中的动植物,如蝙蝠(象征福气)、鲤鱼(象征年年有余)等,从分类学角度,蝙蝠属于哺乳纲翼手目,鲤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考查其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知识,以及这些动植物被赋予文化寓意的原因,可能与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相关,如蝙蝠的夜行性、鲤鱼的繁殖能力强等,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背后的生物学根源,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政治
•文化自信:从国家层面,政府可通过加大对春节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保护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场所等措施来弘扬春节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社会层面,各类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春节文化讲座、民俗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个人层面,公民应积极参与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传承家庭团聚、尊老爱幼等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述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民族凝聚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等,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文化创新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方面,春节申遗成功后,旅游产业可开发春节民俗游线路,酒店、餐饮等行业也会迎来消费高峰,促进经济增长,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政治方面,政府将春节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服务于国家政治利益和对外交往战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因素,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历史
•春节溯源与演变:追溯到上古时期,春节最初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仪式,人们在岁末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随着历史发展,在不同朝代春节的日期、名称和习俗都有所变化。如汉代将正月初一称为“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春节习俗逐渐丰富,出现了守岁等习俗;唐宋时期,春节成为重要节日,有了贴春联、放爆竹等固定习俗,通过对各朝代春节相关史实的梳理,使学生清晰把握春节文化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上,春节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途径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但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春节文化特色。例如日本的春节(新年)在习俗上既有中国春节的影子,如吃年糕、走亲访友等,又融入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文化元素,如参拜神社等。通过分析这些文化交流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以及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创新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思维。
地理
•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北方吃饺子与当地的小麦种植广泛有关,饺子是用面粉制作,而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传统;南方吃年糕则与南方的水稻种植相联系,年糕由糯米制成,南方水乡利于水稻种植。在民居建筑方面,北方的四合院在春节期间有利于阖家团聚,且其建筑形式与北方冬季寒冷、多风沙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保暖防风;南方的徽派建筑等在春节时的装饰和布局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理环境特点,如天井的设计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反映了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这些地域差异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文化地理中的应用。
•人口流动:春节期间大量人口从城市返回农村或从小城镇返回大城市周边的家乡,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城市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是吸引人口流入的拉力因素,而春节期间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农村或家乡的传统文化传承等是促使人口返乡的推力因素。从人口流动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来看,迁出地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劳动力短缺、消费市场萎缩等现象,但也会带回资金、技术和新的观念;迁入地在春节期间交通压力增大,但节后劳动力回流又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复苏和发展。通过对春节人口流动现象的深入剖析,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人口迁移理论,全面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提升对人口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025年春晚四个分会场:
重庆
•自然地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是全球著名的六大雾都之一,其多雾的原因是周围高山使风速较小,长江和嘉陵江提供充沛水汽,空气潮湿,白天地面温度高,水汽蒸发强,且盆地边缘山地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近地面空气降温剧烈,多余水汽凝结形成大雾。
•人文地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欧亚,百余条国际航线通达五洲四海,31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投资兴业。
湖北武汉
•自然地理: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境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湿地面积16.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被誉为“百湖之市”“湿地之城”,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的典型代表。
•人文地理:是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部分,汉口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商业港口。同时,武汉是教育和科技的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西藏拉萨
•自然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达3650米左右,被称为“日光城”。其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光的削弱作用减弱;纬度相对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降水较少,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
•人文地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雪域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中心节点城市。拉萨是藏族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藏族宗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江苏无锡
•自然地理:位于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湖泊风光。
•人文地理: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绝佳,文物胜迹尽显江南风韵;人文厚重,名家大师灿若群星,传统非遗焕发新彩;经济发达,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培育出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宜居宜业,连续获评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最佳引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