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2025北京高考地理各知识点及重点,分享给考生们学习。
最新知识点: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招生资讯、下载最新试题答案!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京高考在线交流群”
2025北京高考地理各知识点及重点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知识点一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知识点熟悉,赤道周长需要简单记忆,地球形状要有概念
2.地球仪
(1)地轴及两极点--需要知道地轴的方向指向北极星,且是地球自转的中轴,其余知识点考察较少
(2)※经纬线--重点内容,常考查知识点众多,主要包括南北半球分界(赤道),东西半球分界(20°W、160°E),中低高纬分界线(30°,60°),热带、温带、寒带分界线(回归线、极圈)
(3)定方向、定位置、定对称点、定最短距离--难度偏小,关键点在于定最短距离和对跖点的计算需要注意。
注意:基本的知识需要强化,比如经度和纬度的判定,方向的判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及一些基础数值像同经相邻纬线1°大约为111千米等知识,虽然不会作为主要考题内容,但是是运算和完成题目的基本,需要严格过关。
知识点二地图三要素
1.方向--较简单,明确经纬线、指向标以及无前两个的前提下需要遵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指向标的具体指向和南北半球的判读
2.图例--很少考到,可以记忆一下初中阶段考查过的各天气图例,高中教材中较常考的主要是陡崖。
3.比例尺--范围大小(较简单,判断分母变化),缩放问题(注意要平方,地图为矩形),计算实地距离(利用公式)
知识点三等高线(等值线)图判断
1.等高线--简单,等高线知识包括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等高距,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难度比较低,是基础内容
2.※等高线的基本性质--非常重要,这部分知识会作为底层的基础知识关联到其他的等值线判读,五个基本规则(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和“大大小小”的原则),陡崖计算的基本公式也要牢记。
3.等高线地图--难度一般,需要结合等高线的基本性质来记忆相对应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山脊、陡崖、山谷、平原、丘陵)。
4.大地形单元--基础,难度较小,但需要牢记(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的高度范围)
5.典型地貌记忆(常规典型地貌要记忆,像冲积-洪积平原,沙丘等等)与重要区位选择(水库坝址、公路和铁路线、引水线路、输油管道等等)--这部分内容属于延伸内容,考试易将相关问题作为材料考查相关知识点,需要熟悉,尽量记忆。
6.通视问题和剖面图绘图--简单,大部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当中,高考都有考到,属基础题。
第二部分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系统--简单,主要知识点在天体系统等级图,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以及地球作为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整体难度不是很大,考查频率也非常低。
2.月相(新改版教材加入,预防会考)--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自转、公转过程中,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太阳辐射--相关问题考查频率非常低,主要知识点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能的特点,但很少考到。
4.太阳活动--较为重要,关联一类型题目的核心知识点,要了解光球、色球、日冕层与黑子、耀斑、太阳风、日珥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关键知识点:太阳活动周期是11年。
知识点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软流层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性质
(2)纵波、横波的性质及速度变化规律(难度不大,为基础内容)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了解位置和相关圈层的一些基本性质就可以了
知识点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全书重点)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地球的自转周期和角、线速度:简单,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概念,角速度不变,为15°/小时,线速度受海拔、纬度等因素影响。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所以会有昼夜,要熟悉晨昏线的诸多性质(比如和赤道的交点,晨线和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和赤道的交点为18点;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0点;与出现极昼的最低纬线相切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为0点,与出现极夜的最低纬线相切的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2点。这些大部分题目当中都会涉及,要注意积累)
②产生时差--地方时的计算和时区差的计算是现在两种最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
③关键的知识点--日界线(0点和180°经线),时间计算为东加西减(15°为1小时),关键时间点需要从前面的昼夜交替相关时间内容来计算,时间计算必须知道两条经线,两个时间点,一共四个要素之间的三个。
※④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非常重要,后面有许多知识都是以这部分内容作为基础点推出来的。
2.※地球的公转(重点)
(1)黄赤交角--了解度数,简单的能叙述黄赤交角变化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即可,考查频率不高(赤道为自转平面,黄道为公转平面)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地球的公转速度--近日点、远日点概念(反向记忆的方法)
(4)二分二至日及公转周期--恒星年、回归年,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必须背过,会关联到公转性质的理解和背诵)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点在公转性质里属于基础的内容,较重要)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直射点像南北递减,范围在0°-90°,分别为极夜切点和正午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
③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非常重要)
④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生活的练习(重要,考查频率较高)
楼间距问题(模考考到过),太阳能倾角(考查稍微少一些),雨棚宽度、房屋遮阳采光(高考常考内容)
⑤四季、五带的划分,简单内容,四季相关的有一个二十四节气的背诵比较关键,常出现在选项当中让推测正误,这个内容需要注意一下。
知识点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与纬线圈和经线圈的位置关系(重合、相切、呈现一定夹角)
(2)日影及日出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域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影方向与日出方向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光都在低纬一侧。
(3)极昼极夜的太阳高度角,极夜地区为0,极昼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是该地和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之间的差值。
(4)等太阳高度线--明确各线之间的关系,了解晨昏线和直射经线的具体位置。
第三部分地球上的大气(非常重要)
知识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了解并能够记住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2)逆温问题--辐射逆温及雾的产生,延伸讲解了雨形成的原因,需要孩子记住并能够在应用中发现其考点。
(3)大气的热状况--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削弱作用考查频率低,主要考吸收、散射、折射;保温作用考查的频率比较高,主要考查的是云层在热运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热运动各环节的掌握)
(4)热状况的应用(处理霜冻;温室效应)
知识点二※※大气环流(重点中的重点内容)
(1)热力环流
①热力环流--一切大气知识的基础,非常重要,必须记住
②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
①近地面风的画法--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②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3)※※三圈环流
①基本形成过程--非常重要,与热力环流有很重要的关系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非常重要,和上面的三圈环流知识共同成为气候类型问答判断依据,几乎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奠基性质的知识。
(4)季风环流
主要是明确东亚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与主要成因,难度不大,但是要注意细节内容(南亚季风区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的)
知识点三※※※气候
(1)气温--时间分布(日、年)、空间分布(等温线、影响因素)
(2)降水
①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气旋雨)
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水文、植被、人类活动)
(3)气候
①影响因素--简单,需要牢记
②判断方法--“以温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非常重要,是降水、气温统计图判断的重要依据
③世界气候类型图--非常重要,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要背过,而且减少误差存在,尤其像季风区、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这几个考查频率比较高的更应注意。
④非地带性气候--记忆几个主要的非地带性气候类型,明确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非地带性气候的形成原因有判断的能力。
知识点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气团--简单,了解暖气团一直在上,冷气团一直在下的位置关系;明确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情况。
(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①冷锋--性质、天气状况,雨区在锋后
②暖锋--性质、天气状况,雨区在锋前(雨区总是在冷气团一方)
③准静止锋--了解中国的四个主要准静止锋,只有江淮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梅雨),其他都是地形造成的。
(3)气旋、反气旋
①气旋--“左右手定则”,性质、灾害
②反气旋--性质、灾害
(4)锋面气旋--注意:低气压中心才可能出现锋面,北半球左冷右暖,南半球则相反。
第四部分地球上的水(较为重要)
知识点一水循环
(1)水循环过程--基础内容,得会默,考试考查的是变形后的知识点,考试当中较常考的是下渗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以及蒸发的相关知识(注:要能够做到记住国内的两条等降水量线,分别是800mm等降水量线和400mm等降水量线)
(2)水循环的意义
知识点二河流
(1)※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明确主要补给类型发生的区域和汛期时间
(2)※水文特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补给类型、凌汛--了解具体的变化规律和相关的性质
(3)水系特征: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状况以及河流落差。难度不大,一般以材料形式存在,考察对相关阅读题答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4)河流的开发和治理--简单背诵,和后面必修二、三的内容有关联
知识点三洋流
(1)类型--性质和成因,主要是风海流和补偿流
(2)※※分布--中低纬环流,北顺南逆;高纬环流,北逆南顺。具体的分布还是要认真的进行背诵的,要遵循的是季风和盛行风的风向,因为绝大部分的洋流从性质来看就是风海流,结合上面提过的三圈环流相关知识点能够帮助进行记忆。(特殊的是印度洋的季风环流,需要个别记忆)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污染、海洋航行。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了解基本的影响
(注意:因为本年发生过比较多的气象灾害,所以需要格外重视一下)
第五部分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①矿物--固、液、汽三态
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很重要,必须记住,注意岩浆和岩浆岩的关系就能够理清。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定义、产生影响
(2)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①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最重要)
②岩浆运动:火山
③变质作用:产生变质岩(高温高压)
(3)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名称记忆
②板块类型、性质
(4)地形构造
①褶皱(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丘)
②断层(地垒、地堑)
③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知识点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定义、产生影响
(2)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风化--植物、水、风、温度变化(冻融)
侵蚀--流水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溶蚀)、风力侵蚀(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U型谷、峡湾地貌)、海浪侵蚀(海蚀柱等)
搬运--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堆积--河流堆积(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风力堆积(沙丘)、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海浪堆积(沙滩)
我国主要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
固结成岩--土壤母质(新高考教材新加内容)、风化壳、岩性
知识点四地层判定
(1)岩层缺失--地壳隆起
(2)侵蚀面上有新的土壤--新岩层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侵入岩--晚于周围被截断的岩层
(4)水平地层--由上到下,由新到老
(5)倾斜导致--发生严重的褶皱
(6)岩层跟下渗关联--一般考查岩性变化
第六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大题常见)
(1)自然地理要素--大气、地形、水、土壤、生物(基础掌握)
(2)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形雨的形成、塔里木河向心性布局等等。
(3)自然地理要素与环境的变迁--生物和环境、气候和土壤等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与其他要素、局部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分析材料进行判断)
知识点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分布规律--非常重要,在一些题目当中充当气候与植被的纽带作用,整体上记忆难度也不大,比较特殊的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的就是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下自然带之间的差距,其他内容差别不大。
(2)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为水分,变化规律为森林--草原--荒漠,中间可能存在过渡带,由中国地理参考可以参考50°N经过的区域。
②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为热量,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一致。
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者之间最常考的知识点,确定基带、雪线、林线及相关知识点,其余知识考查频率不高。
④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无典型特征,具体位置产生的具体气候类型由各自然地理要素决定,需要每个特殊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都牢记,一般影响因素最大,也是考查频率最高的是地形因素,比如南美洲西部狭长的自然带,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非常热带地区气候分布等。
知识点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聚落布局的影响--条带状、团块状、组团状
(2)对交通线的影响--山区“之”字型线路,网状分布
(3)自然资源的影响--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震、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洪涝、干旱、沙尘暴(北京,有所改善)、泥石流、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