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已进行,目前语文科目考试已结束,语文试卷逻辑和难度如何?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语文试题分析,帮助同学们了解语文科目的试卷考察情况。
试题分析: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各科试题分析汇总
初高中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北京初高中各年级热点试题汇总
免费福利:
高考复习,历年真题练习必不可少,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2020-2024年北京高考真题及答案》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在许多同学的印象中,为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常常是艰涩甚至枯燥的,尤其近年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逻辑思辨,一些题目富有难度和挑战性,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而本次期中试题则彰显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各篇选文或蕴含厚重历史,或展现诗意人生,可谓是一场有温度的考试,给我们后续的复习许多启发。
太行精神生生不息——非连续文本阅读
从《尚书·禹贡》到《梦溪笔谈》,从地质运动到文明摇篮,从交通军事到诗文意象,从先民开拓到革命建设……三段围绕太行山的社科文本以极其丰富多元的视角为我们拉开了一幅壮丽画卷。在短短十余分钟的阅读里,我们了解了太行山独特地貌形成的原理,知道了自然与人工协力而成的太行陉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读到了从先民创世史诗历经千万年延续至今的太行精神。一篇题目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基,涉足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建立行文逻辑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快速从文本中提取所需信息,用语言文字的素养解决多学科综合运用的现实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学好语文将极大地助力于多个科目的学习进步。
体物生情,物我相融——诗歌、《红楼梦》阅读
作为应试作答的常见论据素材,宝黛“共读西厢”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红楼梦》情节,然而“牡丹亭妙曲警芳心”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段情节看似不起眼只五百余字,却是黛玉两次葬花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由体贴物情到移情于物,从感时伤春和自伤身世上升到对于一种普遍性的生命困境的觉悟,达到近似于物我、人我皆相融通的境界。
这样的审美体验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体现。三首牡丹诗明以花为主、人为宾,实则字里行间都充盈着诗人独特人格形象的迁移。牡丹经雨后花重欲倾的姿态唤起诗人的怜惜,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苏轼本人的坎坷经历;诗人想象雨后牡丹临寒自守、自放自敛,这是他笔下牡丹应有的品格,来源却无疑是他自身超然生活际遇之外的操守。最后不忍见牡丹凋零于东风泯然于百草,故而将落花取来烹食,如此雅趣令人会心一笑,于贬官落魄中仍然对饮食生活皆兴致盎然的雅士苏东坡好似就在我们眼前。
有研究论文提到:“以中国人的视角,诗歌是一种有含义的实践活动,它将人和生命世界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将生命世界看作是一个伙伴,一个主体。”“交流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是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物我的交流获得更深的体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物情与道境——<诗经>阐释中的植物审美》)
诗意是人生逆境的解药——文言文、散文阅读
正如散文《岚起处有茶香》所言,“我们的确是在做着‘只争朝夕’的劳作,没办法停下来”,“这个生活节奏越发迅疾的时代,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这样的情形完全契合于老师和同学们正在经历的高考复习。“但是个人的调节也能带来一些自由”,被动地应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狼狈,阅读和写作的学习贵在既能“入境”也能“出境”,在热与冷的“淬火”中产生对生命和世界的感触与见解,使自身的品格坚韧且有活力。即使“精神上的感悟一时说不出有多少”,即使像陈子思一般屡试不第饱受挫折,也能在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中达到“淡泊明志”的境界,实现人格独立与精神富足。这既是语文学科最独特的浪漫,也是立德育人的导向目标。我们的功夫“沉潜于深处,不知何时才会砉然天开”。
后期复习建议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是一切语文能力的基础,思维和审美将理性与感性彼此融通,而文化则最为“无形”和“隐性”,难以直接显现在所谓的应试技巧中,更需要厚积薄发。在早期的复习中,我们既要建立对试题全面完整的认识,丰富答题经验,训练应试能力,更要注重文化素养方面的“海纳百川,丰厚积淀”,避免过于功利化的学习。在对待日常习题时,我们的目光不仅要放在解决问题总结技巧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地挖掘文本的价值,阅读时要投入专注力去思考和转化,将试题本身当作我们的文学素材积累下来,才能打好基础,迎接将来综合性更强的题目。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招生资讯、下载最新试题答案!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2025北京各区试题交流群”
如果有任何问题咨询,考生也可添加小考老师(微信号:bjgkzx4)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