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科目考试已结束,那么今年的议论文题目是“用功与有功”,这类作文应该如何写呢?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议论文的审题分析,具体如下:
一模试题:2023-2025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倾情推荐:
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准备了以下资料,可免费领取~
《2021-2024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电子版资料,点击链接即可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527073627409474
2025最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汇编,点击链接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420034788002882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招生资讯、作文动态、下载最新试题答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高考作文交流群”
扫码进群
2025北京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50分)
(1)“功到自然成”是说功夫下到了才可能成功;“劳而无功”是说下了大功夫也未必能建功;“急于事功”是说下了功夫也不能急求成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说若下对了功夫则可望建立不朽之功……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语句,都在探寻着“用功”与“有功”的关系。
请以“用功与有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分析
二元关系型作文,是主要的作文题型,属于五类作文考题之一。先解释“用功”和“有功”的概念,再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本题的基本写作流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后一句体现了岳飞的“用功”:南北转战八千里,经历了多少风云人生;前一句体现了“有功”,虽然在岳飞看来,取得的成功如尘土一般微不足道。
“用功”是花时间、精力付出的过程,“有功”是其取得成效的结果。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导语里已给出了种种看法,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拓展延伸即可。
“用功”是“有功”的前提。没有人能不劳而获,随随便便取得成功,“有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汗水甚至泪水来浇灌。正如冰心说的那样:“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用功”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哪里,“有功”往往就在哪里出现,这便是“功到自然成”。“有功”越大,就越需要“用功”。
范仲淹家境清寒,少年寄居寺庙,每日以“断齑画粥”果腹——将凝固的粥块切分四份,早晚各食两块,佐以咸菜;寒冬用冷水醒脑苦读,如此用功,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成为北宋名臣。
金克木,小学学历的北大图书管理员,通过观察借书人自学梵语、印地语等十多种语言,终成精通多领域的“燕园四老”之一。
华罗庚初中辍学后靠自学攻克数学难题,在杂货铺柜台演算,20岁发表震惊数学界的论文,从店员逆袭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袁隆平将毕生精力投入杂交水稻研究,即使年逾古稀仍坚持英语学习,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默默耕耘,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肖邦,3岁起痴迷钢琴,手指短小则夹木塞苦练,夜晚疼到哭泣仍不放弃,8岁登台演奏惊艳华沙,终成“钢琴诗人”。
“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常因写作而仅睡4小时,因专注常忘记用餐,20年完成《人间喜剧》,该巨著集结了91部作品,巴尔扎克的咖啡杯里沉淀着“用生命写作”的用功。
先“用功”而后“有功”,古今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用功”是“有功”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围绕“功到自然成”的分析论述,不宜过多,就导语中后几种看法展开议论,是本文走向深刻、思辨的关键所在。
“有功”是显性的,而“用功”往往是默默无闻的,不易为外界所感知。正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样。人们往往向往“有功”的鲜花和掌声,却不一定忍受得了“用功”的艰苦和寂寞。“用功”往往是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终会品尝到苦根甜果。
“劳而无功”是说下了大功夫,也未必能成功。这句话有两层意义,一是做事不能太功利,不能因为世俗层面的不成功,而不去下功夫。孔子、尼采、梵高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没有达成“有功”,并不妨碍他们去下大的功夫。假如他们因长时间得不到“有功”而放弃“用功”,人类会因此错失伟大的思想、艺术品。
“劳而无功”还体现了成功的多因素性。“用功”属于主观努力的因素,但“有功”往往取决于主、客观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用功”是一方面,方向、方法、社会条件、时代机遇等等,都会影响“有功”的达成。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曹雪芹发愤著《红楼梦》,清代还有个谈迁,呕心沥血二十七年,写了一部《国榷》,不料手稿遭窃,心血毁于一旦,他下决心从头开始,又苦干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然而大千世界,扑朔迷离,又并非每个用功者都能成为有功者。有一位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四、五年来,他卧薪尝胆,平均每七天就有一部作品问世。遗憾的是,除了一篇曾在厂里小报上露过面以外,其他都成了老鼠的佳肴。我们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但同是用功者,为何有的事竟成?有的事不成?
“有功”能否实现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主观条件也很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有个正确的评估,然后扬长避短,切不可以短为长。精于做买卖的不必硬来写小说,擅长种花的不必偏去拍电影。试想,假如陈镜开立志做体操冠军,聂卫平决心当举重冠军,能成吗?
那么,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仍有“事竟成”与“事不成”之别?一要看志向是否坚定,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难免一事无成;二要看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但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才是通向“有功”的阶梯。
“用功”是过程,“有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往往不同步。春天播种,往往到秋天才能收获。越是有意义的事情,时间差越大。“急于事功”是说下了功夫也不能急求成功,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懈怠于“用功”,对于“有功”的达成要坚持长期主义。英雄无“用功”之地,在时光消失中叹成功渐行渐远,这历来是古人抒发那些壮志难酬诗篇的主因:“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胡未灭,鬓先秋,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说若是下对了功夫则可望建立不朽之功。导语中的这个观点强调了用功方法恰当的重要意义,如果方法正确,用功可能带来长久、深远的影响。
帝尧时,华夏洪水泛滥成灾,鲧信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采用封堵法治水九年,不可谓不殚精竭虑,可惜事与愿违,鲧九年间修建的大坝在湍急的洪流面前不堪一击,其精心布局的抗洪防线瞬间瓦解,下游的百姓在霎那间被无情的洪水吞噬,死伤累累。最后鲧因防洪不力,被舜亲自斩杀。而禹采用了疏导法,通九州、通九道、陂九泽,艰苦奋斗十三年,将洪水排进了东海,水患最终被平息,立下了千秋伟业。
千秋伟业功勋的事例还有很多:中国自古以来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郑国渠大型水利工程,让关中地区成为沃野,对八百里秦川的形成功不可没;把泛滥的黄河中下游变成粮仓,把云梦泽改造成鱼米之乡,把瘴气密布的雨林变成江南水乡;河北塞罕坝,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现在还有人在十年如一日在沙漠植树,试图改造沙漠的土质结构,书写一个个绿色传奇。不仅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这样的事情,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们要心怀敬畏,精心守护,找到恰当的方法,把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
下对了功夫,则可建立不朽之功,在当下青年人身上亦有体现。梁文峰、王星星等青年才俊,在各自领域下足了苦功,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成为社会的弄潮儿,助力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当代青年既要有“功到自然成”的付出,又要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