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录取已结束,对于2025届高考学生来说,提前了解强基招生政策,及时关注招生政策尤为重要。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历史学类专业解读,具体如下:
注:强基计划在所有本科批次前面录取,也可称为零批次。招生院校有39所。具体详见简章:近3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强基变化分析:2024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变化汇总
备考指南: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指南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具有本硕博学位授予权。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2021年考古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入选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世界史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简况
人大历史学科建设起源于延安时期,具有悠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拥有如范文澜、何干之、胡华、尚钺、戴逸、李文海、彭明、郑昌淦、王思治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培养了大量活跃于学界的骨干人才,是国内外史学研究重镇。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为探索新中国历史学体系及其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史学科建置齐全,特别是在秦汉史、唐宋史、清史和民国史等方面实力雄厚,史学理论史学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等方向特色鲜明,新世纪以来在探索历史学新方法与交叉方向研究的实践思潮中,居于先锋地位。
历史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倡议的推动者、重要组织依托和学术支撑。现有三份CSSCI来源刊物——《清史研究》《新史学》《唐宋历史评论》,在国内高校历史学院系中排名第一。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项。中国史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再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世界史方向老、中、青三代结合,国际化特色明显。学科在优势和特色领域建设上,形成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主体、以世界环境史和医疗社会史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布局,在古希腊罗马史、世界中世纪史、英国史和世界环境史等领域居于国内前列。
考古学科团队“立足北方,着力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城市考古和西域考古领域形成特色;在考古学理论创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考古中国”研究、丧葬美术考古等方面具有优势;团队已成长为一支学术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的教研力量。
师资力量
师资方面,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30人,讲师17人,是国内历史学科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单位之一。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级人才及青年人才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在国内多个重要学会担任会长、副会长等学术兼职。
强基计划培养目标
历史学院以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考古学、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在人才培养、科研组织上实质性打通三个学科,协同育人。强基计划着力培养具有浓厚史学兴趣,具备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文化底蕴、国际学术视野,能够潜心学术并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高端史学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以“通专结合”为指导重新设计了贯通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的课堂教学体系。
以“走进历史现场”为目标,打造了多层次现场教学体系。
以“读写结合”为理念,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课外指导体系。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在“三个体系”运转循环中悄然实现了通识素养与专业知识并重,基础训练与学术前沿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目标。
弘扬传统,探索交叉
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学校层面的通识课程群、历史学类的基础课程群和强基互选专业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