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陆续拉开帷幕,作为特殊招生中关注较高的升学两个途径,你都了解清楚吗?强基和综评有什么区别?今天,北京高考在线详细解读强基计划和综评招生的区别,建议收藏本文~
强基计划VS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与强基计划政策对比分析 | |||
途径 | 综合评价 | 强基计划 | 异同 |
实施院校 | 多为创新型高校、省属重点高校 | 39所985高校 | 有重合,但综评院校更多更广,强基院校层次更高 |
招生对象 | 品学兼优、综合素质优秀、全面发展 | 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 | 基本相同:综合成绩、学科特长 |
招生范围 | 部分高校全国、部分针对某些省市 | 全国 | 强基计划范围广泛;综合评价在逐渐推广,未来范围预测会扩大 |
招生专业 | 未限定,多数为本校优势专业 | 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近两年不断有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增高精尖领域A+王牌学科招生专业 | 强基计划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评价无专业限制 |
招生计划 | 各校制定招生计划 | 分省制定招生名额 | 相同点都是本省进行竞争 |
报考数量 | 无数量限制 | 限报1所 | |
简章发布时间 | 2月下旬-5月 (部分高校从上一年9月份陆续发布) |
3月底4月初 | 综评发布时间分散,分省集中发布,强基3月底4月初集中发布 |
报名时间 | 2-5月 (部分高校从上一年9月份开始) |
4月份 | |
入围名单 | 3月-5月底 (上海在6月高考出分后) |
6月26日前 | |
入围依据 | 报名材料 (上海会参考高考成绩) |
高考成绩,极少数可破格入围 | |
校测时间 | 高考后6月份,浙江4月份 | 7月4日前 | |
校测模式 | 笔试、面试、体测等 | 笔试、面试、体测等 | |
录取名单 | 高考出分后,浙江4月中下旬 | 7月5日前 | |
录取方式 | 高考成绩(不低于50%)、高校考核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比例折算为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 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 、高校考核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 相似,高考所占比例不同 |
录取批次 | 各省不一,大致在提前批之前或提前批 | 提前批录取开始之前 | 强基先录,然后是综合评价再录取 |
培养模式 | 没有特殊培养, 与普通高考考生统一编班学习 |
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 强基计划原则上不可转专业,部分高校允许在强基计划内转专业;综合评价大多无相关限制。 |
通过上表,我们能看出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在招生方式上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关于强基和综评的不同点,我们具体来看:
Part.01招生对象不同
强基计划: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这也是受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招生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普通考生,第二类为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考生,这类考生可以破格入围校考。
综合评价:综评招生中一些中外合作的院校会对考生的英语成绩有要求,部分院校会给竞赛生给予一定优惠,具体可查看当年各院校的招生简章。
✨这两种招生政策非竞赛生均可报考!
Part.02实施院校的层次不同
强基计划:建立在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之上,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参与招生的院校是清北等39所985院校,是我国层次最高、关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2024年33所高校在京进行强基计划招生,6所不在京招生已在表格标注,注意查看~
39所强基计划高校分类评级 | |||
序号 | 层次 | 大学名称 | 院校属地 |
1 | 超级牛校 | 北京大学 | 北京 |
2 | 清华大学 | 北京 | |
3 | 顶尖牛校 | 复旦大学 | 上海 |
4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
5 | 浙江大学 | 浙江 | |
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安徽 | |
7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 | |
8 | 南京大学 | 江苏 | |
9 | 理工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 |
10 | 同济大学 | 上海 | |
11 | 西安交通大学 | 陕西 | |
1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 |
13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 | |
14 | 东南大学 | 江苏 | |
15 | 天津大学 | 天津 | |
16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 | |
17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 | |
18 | 电子科技大学 | 四川 | |
19 | 中南大学 | 湖南 | |
20 | 重庆大学(不在京招生) | 重庆 | |
21 | 西北工业大学 | 陕西 | |
22 | 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 | |
23 | 湖南大学(不在京招生) | 湖南 | |
24 | 东北大学(不在京招生) | 辽宁 | |
25 | 综合类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
26 | 南开大学 | 天津 | |
27 | 武汉大学 | 湖北 | |
28 | 中山大学 | 广东 | |
29 | 厦门大学(不在京招生) | 福建 | |
30 | 四川大学 | 四川 | |
31 | 山东大学 | 山东 | |
32 | 吉林大学 | 吉林 | |
33 | 兰州大学 | 甘肃 | |
34 | 专属特色类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 |
35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 | |
36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 |
37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 | |
3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在京招生) | 陕西 | |
39 | 国防科技大学(不在京招生) | 湖南 |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层次广,211、双一流、中外合办校都有。北京考生可以报考的7所在京综合评价招生院校如下:
北京地区招生的综合评价院校名单 | ||
院校 | 院校层次 | 招生区域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顶尖高校、双一流 | 7省市:北京、山东、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四川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11、双一流 |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 |
南方科技大学 | 双一流 | 24省市: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海南、吉林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22省市:北京、天津、广东、山东、浙江、吉林、安徽、福建、陕西、湖南、黑龙江、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山西、江西、重庆、内蒙古、上海、江苏、辽宁 |
上海科技大学 | 双一流 | 18省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辽宁、天津、湖北、陕西、湖南、甘肃、重庆 |
昆山杜克大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22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江西、黑龙江、内蒙古、广西 |
上海纽约大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 |
Part.03招生范围及专业方向不同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招生专业既包含基础学科又包含高精尖领域的交叉学科。近些年一些王牌专业及交叉学科的加入,使得强基计划更受考生和家长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招生专业在各省市存在不同(报名时在系统中查看),简章发布之后各省考生应注意是否在本省招生。2024年各强基院校在京招生专业及计划数如下:
2024年强基计划院校在京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 |||||||
院校 | 招生专业 | 选科要求 | 计划数 | 院校 | 招生专业 | 选科要求 | 计划数 |
北京大学 | 数学类 | 物理+化学 | 70 | 兰州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1 |
物理学类 | 物理+化学 | 历史学 | 历史 | 1 | |||
化学类(新增材料方向) | 物理+化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物理+化学 | 1 | ||
力学类 | 物理+化学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物理+化学 | 1 | |||
生物科学类(新增生物医学和基础心理方向) | 物理+化学 |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
历史学类 | 不限科目 | 数学类-自动化方向 | 物理+化学 | 2 | |||
考古学 | 不限科目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1 | |||
哲学类 | 不限科目 | 北京理工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4 | ||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5 | |||
基础医学(八年制) | 物理+化学 | 5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5 | ||
历史学类 | 不限科目 | 12 |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车辆培养方案 | 物理+化学 | 4 | ||
考古学 | 不限科目 |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机电培养方案 | 物理+化学 | 4 | |||
哲学类 | 不限科目 | 化学 | 物理+化学 | 8 | |||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南开大学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2 | ||
清华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82 | 化学 | 物理+化学 | 3 |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历史学 | 不限 | 3 |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数学类 | 物理+化学 | 1 |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生物技术 | 物理+化学 | 1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2 | ||
数理基础科学 | 物理+化学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1 | |||
化学生物学 | 物理+化学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物理+化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2 | |||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8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 | 不限科目 | 1 | ||
历史学类 | 不限科目 | 大连理工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2 | ||
哲学类 | 不限科目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2 | |||
上海交通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8 |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10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历史学类 | 不限科目 |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物理+化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5 | ||
化学 | 物理+化学 | 4 | 历史学 | 不限科目 |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
生物医学科学 | 物理+化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8 | |||
复旦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 | 不限科目 | 2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
历史学 | 不限科目 | 化学 | 物理+化学 | ||||
哲学 | 不限科目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中国农业大学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7 | |
化学类(化学) | 物理+化学 | 1 | 生物育种科学(植物育种、动物育种) | 物理+化学 | 5 | ||
基础医学 | 物理+化学 | 1 | 中央民族大学 | 历史学 | 不限科目 | 3 | |
南京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哲学 | 不限科目 | 3 | |
化学 | 物理+化学 | 1 | 东南大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2 | |
哲学 | 不限科目 | 1 | 数学类 | 物理+化学 | 2 | ||
浙江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1 | 物理学类 | 物理+化学 | 2 |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2 | 天津大学 | 应用化学 | 物理+化学 | 4 |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1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3 | ||
哲学 | 不限科目 | 1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 |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1 | 山东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2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物理学类(含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1 | 化学 | 物理+化学 | 1 | |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不限科目 | 1 | ||
力学类(含理论与应用力学) | 物理+化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2 | |||
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物理) | 物理+化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科学 | 物理+化学 | 2 | ||
地球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武汉大学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历史 | 1 | ||
化学类(含化学) | 物理+化学 | 历史学 | 历史 | 1 | |||
生物科学类(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物理+化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1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4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1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化学 | 4 | 华中科技大学 | 生物科学 | 物理+化学 | 2 | |
应用物理学-空间物理 | 物理+化学 | 4 | 中南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2 |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4 | 中山大学 | 哲学 | 不限科目 | 2 | |
化学 | 物理+化学 | 4 | 物理学(物理学院) | 物理+化学 | 2 |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4 | 四川大学 | 历史学类(包含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 不提科目要求 | 2 | |
航空航天类-动力(飞行器动力工程) | 物理+化学 | 4 | 哲学 | 不提科目要求 | 2 | ||
航空航天类-控制(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物理+化学 | 3 | 电子科技大学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4 | |
西安交通大学 | 数学类 | 物理+化学 | 2 | 西北工业大学 | 航空航天类 | 物理+化学 | 3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2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3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物理+化学 | 2 | 吉林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2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 | 1 | 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1 | ||
同济大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化学 | 1 | 化学 | 物理+化学 | 3 | |
应用物理学 | 物理+化学 | 2 | 古文字学 | 历史 | 1 | ||
工程力学 | 物理+化学 | 1 | 2024年强基在京专业计划总数 | 401 |
2024年强基计划在京招生新增专业如下:
北京大学:新增生物科学类-生物医学和基础心理方向、化学类-材料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动力(飞行器动力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新增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植物育种、动物育种)
复旦大学:新增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类(核物理)、化学类(化学)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数学类-自动化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新增海洋科学专业
中山大学:新增物理学(物理学院)
……
综评院校面向北京招生的院校为7所,大多是各学校比较好的专业,甚至是王牌专业!2025综评院校招生专业如下:
2025年综合评价院校招生专业 | ||
院校 | 序号 | 专业 |
昆山杜克大学 新生入学时不确定专业,最迟于大学二年级末从14个专业中自主选择→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3 | 生物科学 | |
4 | 化学 | |
5 | 全球健康学 | |
6 | 环境科学 | |
7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
8 | 历史学 | |
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10 | 经济学 | |
11 | 数字媒体艺术 | |
12 | 英语 | |
13 | 心理学 | |
1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上海科技大学 | 1 | 物理学 |
2 | 化学 | |
3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4 | 生物科学 | |
5 | 生物技术 | |
6 | 生物医学工程 | |
7 | 电子信息工程 |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9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10 | 管理科学 | |
11 | 工业设计 | |
12 |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 1 | 经济学 |
2 | 俄语 | |
3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4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5 | 生物科学(俄语教学) | |
6 | 生物科学(英语教学) | |
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南方科技大学 | 按理工大类招生,具体专业分类仅为报考参考和基本程序,不影响入学后的专业选择。 | |
上海纽约大学 | 入学不分专业, 大二结束前完成专业选择 |
北外和国科大暂未发布2025年招生简章,参考2024年招生专业!
2024年综合评价院校招生专业 | ||
院校 | 序号 | 专业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 | 日语 |
2 | 日语(日本研究) | |
3 | 俄语 | |
4 | 德语 | |
5 | 法语 | |
6 | 法语(国际关系) | |
7 | 西班牙语 | |
8 | 西班牙语(国际商务) | |
9 | 葡萄牙语 | |
10 | 葡萄牙语(法学) | |
11 | 阿拉伯语 | |
12 | 意大利语 | |
13 | 波兰语 | |
14 | 阿尔巴尼亚语 | |
15 | 丹麦语 | |
16 | 拉脱维亚语 | |
17 | 希腊语 | |
18 | 克罗地亚语 | |
19 | 冰岛语 | |
20 | 朝鲜语 | |
21 | 朝鲜语(法学) | |
22 | 波斯语 | |
23 | 柬埔寨语 | |
24 | 马来语 | |
25 | 土耳其语 | |
26 | 乌尔都语 | |
27 | 印度尼西亚语 | |
28 | 越南语 | |
29 | 阿姆哈拉语 |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2 | 物理学 | |
3 | 化学 | |
4 | 天文学 | |
5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6 | 生物科学 | |
7 | 心理学 | |
8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
9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11 | 电子信息工程 | |
12 | 人工智能 | |
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14 | 网络空间安全 | |
15 | 环境科学 |
-
北京外国语大学部分小语种专业仅在综评招生,每年北外综评因为招生名额多、学校层次高、纯面试的校测形式等原因深受考生家长关注!
-
中国科学院大学综评2024年招生的15个本科专业所涉一级学科绝大多数学科评估结果都为A类,全是优势学科,建议尖优考生家长重点关注。
按照往年招生安排,北外综评3月、国科大4月底陆续启动报名,北京高考在线持续跟进相关招生简章、招生动态并实时更新,关注我们及时获取~
Part.04录取模式不同
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的录取模式大部分为“8515”模式,即:85%高考成绩,15%校测成绩。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有很多,各院校折算比例不同,有“631” “541” “73” “85:15”等。以京内两所综合评价招生院校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评价成绩=高考成绩70%+能力测试成绩30%;中国科学院大学:综合评价成绩=高考成绩×60%+国科大测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0%。
✨从录取模式上来看,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占比较大。
Part.05培养方式不同
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的学生入校后会单独编班、单独培养、小班化、导师制,本硕博衔接培养,优秀学生,高校可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方面予以优先安排。特别说明的是:强基计划硕博阶段可以转段。
从去年公布的首届强基生转段数据来看,强基计划的升学率非常高,很多院校的强基转段率都远远高于院校的整体保研率。
综合评价:招生入校后没有特殊的培养模式,是否转专业视各校的规定而定。
✨强基计划在培养方式上要比综合评价花费的时间、精力、人力上要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强基计划的学费和普通专业一样,而综合评价因大部分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或专业,所以学费一般会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