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一篇关于躺平式干部的精彩时评,分享给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
治理“躺平式干部”要对症下猛药
南方都市报2023年01月24日 社论
“一提工作,我压力就大”,兔年央视春晚小品《坑》持续引发热议,不仅中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大年初一凌晨发文,指出治理“躺平式干部”需对症下药、多管齐发,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媒体还梳理出各地近年来向“躺平式干部”亮剑、出台干部激励机制的具体做法。
小品《坑》之所以如此引发公众共情,除了有喜剧艺术幽默、讽刺的魅力,也因为作品主题深刻观照现实的立意,不少人对作品所刻画的“躺平式干部”形象,都有真实、痛切的体验。正如中纪委官网文章所言,“躺平式干部”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他们的行为“贻误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损害的是民生福祉,而且伤了百姓的心”。
作为春晚作品的衍生话题,社会再次关注“躺平式干部”的治理问题,但事实上,此前数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多次表态和出台制度,动真格惩治“躺平式干部”,严肃执纪问责,不让“躺平式干部”有立足之地。2023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公报还明确提出,整治“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担当、不用力”“玩忽职守不作为”等作风问题,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增强实效。
过去一年,包括浙江丽水、江苏盐城等多地以通报“躺平式干部”的方式,警示、惩戒各种公职人员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在内蒙古康巴什,还有两名街道负责人出现在“站着说话不腰疼”检讨席上当众发言,反思其所在单位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中表现不优的情况。
很显然,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躺平式干部”的治理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得到各方热议,如何更及时地发现“躺平”、更有效地治理“躺平”,正在成为地方治理创新的一个发力点。而通过各种方式,把躺平、不作为的公职人员找出来、晒一晒,首先表明各地基于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视角已经在发生细微的变化,从通过奖励先进来督促后进,到反向操作,用具体可感、可视的形式,对躺平者进行大张旗鼓的通报批评、当众问责。
应当说,干部评价标准的这一微调并不意外,也颇具可操作性,公众对各地“躺平式干部”评选的期待,可能更多在于具体制度的持续性。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某地就“因主要领导调整”,而只评选了一期“躺平者”……包括在小品《坑》中,马丽饰演的新领导到任也成为“躺平式干部”阴差阳错不识局长的最大喜剧包袱。发现并惩处“躺平式干部”,不是非要等到领导更迭,对于长期容忍、失察“躺平式干部”的责任人,是否也应当有一个基本的追溯问责?
事实上,小品《坑》短短几分钟所呈现的,不仅有新局长与“躺平式干部”的角色,还有对“躺平”同样深恶痛绝的其他普通公职人员群像,他们对待顶头上司长期“躺平”的各异态度、处理方式也为现实中的“躺平式干部”治理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不作为干部在搜集、盘剥下属“我为群众办实事”素材时,是什么让下属敢怒不敢言?在抵制领导“躺平”表现中最具“官场智慧”的,也只剩下“我早交了”这一条路。特别是在躺平式干部“不识新局长真面目”时,下属表现出的更多是所谓“仁至义尽”的提醒和袒护,其所忧虑的,难道不正是一些地方“躺平”治理的某种不确定性?
治理“躺平式干部”,要让公众看到更多确定无疑的惩戒措施,而不仅是批评教育、劝勉谈话等不影响具体职位的处理,下属的投诉、举报或者更加大胆地评选“躺平者”,才会少些顾虑、多些信心。坚决对“躺平者”说不,坚定为担当者叫好,选拔出“闯将”“干将”,就是要让“躺平者”真的能下来,社会对公职人员的评价机制、选任制度有确定性的预期,才会有更多参与的积极性。对“躺平式干部”,除了人人喊打,还要有真正深入制度机理的通盘考量,以“对症下药”下猛药的决心,带动“多管齐发”的呼应。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