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初高中一模考试陆续开考,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议论文:“道不远人”审题立意,提供给同学们学习。详情如下:
海淀一模作文范文: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范文汇总
海淀一模:2023-2025年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免费福利: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
《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532543788354626
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获取最新作文素材资料
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议论文:“道不远人”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中庸》说“道不远人”,意思是“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并非高远难行。随着时代发展,“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道不远人”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的鼓励与提醒......
请以“道不远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浯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道不远人”源自典籍,微言大义,内涵精深且抽象,虽然材料作出了解释和引导,但材料中省略号前的三句话仍然是抽象的。接下来,对题目和材料作进一步的解析,尝试着为同学们梳理写作思路。
“道不远人”中的核心词汇“道”是复杂的,我们首先需要对此进行解读。提到“道”,我们可能容易想到道家的“道”,“道”属于道家核心概念,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不变的道;由此可知,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的。微妙玄通的道,不仅无法言说,一般人也难以认识和践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而“道不远人”中的“道”源自儒家典籍《中庸》,和道家的“道”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之“道”乃人道,侧重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之“道”乃天道,探讨的是人与天、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比儒家思想更加形而上学,更具有抽象的哲学意味。如果说道家的“道”在云端,那么儒家的“道”在每个人的脚下,不仅可感知,而且可以践行。
“道不远人”中的“道”至少涵盖了这几个方面:中庸之道,强调在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中保持适度和平衡;伦理道德,包括忠诚、孝顺、诚信、公正等,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道德和智慧,如家庭和睦、职场融洽等。
总体而言,“道不远人”鼓励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将道德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分析过题目之后,我们再对材料中的几句话逐一进行解读。
1.《中庸》说“道不远人”,意思是“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并非高远难行。
“道”本自人心。道不远人并非意味着“道”唾手可得,需要通过提升自我修养让“道”驻于内心,正如典籍所言:“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人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如果内心被七情六欲所占领,“道”也就丧失了栖身之地。一旦因为念虑重重、恣情纵欲而隐障了内心,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道的本体。
“道不远人”的“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身,即:道离自己不远,每个人都有可能知道、行道;二是指他人,即道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理论上,乃是要践行在和他人相处的日常生活中,若明白道理却不懂得践行,不算是得道。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说:“道是众人能知能行的,不远于人。如果为道之人鄙弃卑近易行的事情,一味追求高远难以践行的事情,则不可以算是为道。”
道并非高深莫测、晦涩难懂、难以企及的事物,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可知可行。例如在孔子看来,所谓道者,其实就是待人若待己,“施诸己而不愿,亦施于人”,就是要爱人如己,无论何事,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真正的“道”,应该是可亲近、可实践、可体验的,而非高悬于生活之上的抽象概念。通过修养自身、关爱他人即可体道,“仁者爱人”“入则孝,出则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这样去做,便是“道不远人”的实践。“道”不必远求,它就在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中,在我们与朋友的交往中,在我们处理日常的事务中。
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的伦理关系成为“道”的践行者,“道”并非玄妙难求,若脱离生活实际去求“道”,例如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或苦修,反而违背了道的本意。
2.随着时代发展,“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任何时代,人们对人际温情、关系和谐的追求是不会变的。但时代环境在变,“道”的内涵也应随之发展和丰富。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在全球化、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科技、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平等公正等理念,不断充实“道”新的内涵。
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我们应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道”的内涵。例如,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数据隐私保护、智慧医疗中的“温情服务”,无人驾驶中的生命权优先的原则的践行;又如,某些招聘算法可能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而对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存在隐形歧视,这种歧视破坏了公平正义的基石。新技术背景下,我们需要找到农耕社会所未有的新场景应对之道。国家适时出台法规,强调“以人为本、安全可控”,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例如在算法设计环节,将公平、无歧视的价值理念深深植入,保障人工智能始终在合乎时代伦理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3.“道不远人”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的鼓励与提醒。
老子对于得道,定的标准太高了,因此得道之人少之又少。在老子那里,把“道”成了一种描述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存在。“道不远人”的本质是破除对“道”的疏离感和神秘化,它不在高山之巅或经典之中,而在你我的言行、生活的点滴中。“鼓励”的意思是“道”具有普适性,人人皆可得道。“提醒”的意思是要真正实现“道不远人”,每个个体要修养自己的心灵,让道的内涵注入心田,还要将“道”践行在日常的生活中。
当下对“道不远人”的疏离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习惯将真理神秘化、专家化、商业化,仿佛智慧的获得必须通过昂贵的课程、艰深的著作或遥远的朝圣才能获得。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里,我们应重拾对“道”的敬畏与追求。无论是在家庭中传递爱与温暖,还是在社会中倡导正义与善良,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靠近“道”,我们也在这追寻中,化解物化带来的隔阂和冷漠,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与人类文明星光的闪耀……
分析到这里,我们的思路是否会清晰一些呢?解释“道不远人”的概念,谈创新发展“道”的内涵,分析“道不远人”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值得论述的内容。
本次海淀高三一模的作文题,和上学期期末的作文之间,似乎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果说,“柔软的力量”是对道家思想的阐释,而“道不远人”是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方向吗?对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否有导向的意义?这值得我们重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不论如何,读好传统文化典籍,都是学好语文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