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3高考作文素材及范文:“中国-中亚峰会”文化魅力、文化自信

2023-05-30 15:45|编辑: 吕老师|阅读: 823

摘要

北京高考在线网站整理了以“文化魅力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作文写作主题角度+素材集锦+优秀范文,分享给大家学习参考。

2023年5月18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关注度很高。本文整理了以“文化魅力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作文写作主题角度+素材集锦+优秀范文,分享给大家学习参考。

推荐: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合集

2023高考作文素材及范文:“中国-中亚峰会”中的文化魅力、文化自信

一、新闻事件

2023年5月18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峰会是今年我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我国和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

西安古都,喜迎盛会,共襄盛举。两千年前,这里是张骞受命出使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起点,两千年后,这里是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地,是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起点,时光虽然流转,历史却亘古不变,我们仍然持续不断在推动双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民族和合。发展至今日,命运共同体的趋势愈发不可阻挡,各种急流碰撞给我们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行,既是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以来合作成果的总结与梳理,也为未来合作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本次峰会,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力,为中国同中亚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前景。

二、主题角度

文化魅力文化自信,文化力量文化融合

交流融合和谐共生,和合文化同心同力

三、多角度写作示例

观点一:要重视优秀文化传承

示例:要重视优秀文化传承。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同中亚地区交往时间长,是中国古代通衢之地。尤其得益于十三朝古都的建立,不胜枚举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民族和合历史长远,这是西安作为峰会首选地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安近年来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汉唐历史文化为核心,以丝绸之路为载体,以现代化科技成果为抓手,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发掘更多的文化符号,打造文化高地,将汉韵唐风完美传承并继往开来,开创了文旅新篇章。

观点二:要重视优秀文化吸纳

示例:要重视优秀文化吸纳。文化有一定的交融性是沟通交流的媒介,我国与中亚地区素来交好,联络超过千余年,从汉代到如今,跨越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在地理位置上不断延长的丝绸之路,从商品互通、经济互通到文化互通,双边地区都在积极吸纳着彼此的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加强了地区之间的合作、沟通。中亚地区地域广袤,物产资源丰富,人类生产生活历史久,厚植于土地上的优秀文化也值得我们借鉴与吸纳。

观点三:要重视优秀文化传播

示例:要重视优秀文化传播。从孔子学院到海外办学,从基础设施援建到重点技术分享,从贯穿中亚地区的原油管道到飞驰在沿线各国的中欧班列,这是我国和中亚地区互通的生动写照。从无到有,从有到更紧密,尤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传播方面,我们的教育者从走出去到愿意留下来,留在当地,将厚重的、渊源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文化传播的魅力就在于让更多地区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认同我们,这样才有更多、更广泛合作的机会。

观点四:坚守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在双边交往中,文化是桥梁,我们既要守得住底线,又要迈得开步子,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印记,融入现代化,发掘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同时,要做好文化交流互鉴,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繁荣我们的文化体系,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走向世界,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观点五:时代青年当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示例: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其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个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化“新”礼物呢?

观点六:让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

示例: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四、素材积累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4.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5.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6.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亚洲文明对话

7.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冯友兰

8.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9.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11.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1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三国志》

五、典型人物

1、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

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2、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3、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六、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在下一届亚洲文明大会上代表我国青年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及标题

兼容并包、共存发展、求同存异、文化互补、一带一路

《包容在心,共享成果》

《多彩文明,多样交流》

《文化交流,文明对话》

《多搭桥,多铺路》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文明贵在互鉴》

《文明的进步在于美美与共》《文明对话,一场美的发现之旅》

例文借鉴:

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聚焦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凌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真义在于互学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揭示文明交流互鉴在互联互通中的重要意义,郑重宣示了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相互往来、密切群体交流的“中国倡议”,提出了中国在加强人文交流方面将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深刻的洞察、务实的倡议、积极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情怀,展现了大党大国宽广的世界视野,引发国际社会共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透过历史的望远镜,才能更好地看清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翻开历史卷轴,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通道,古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辉煌传奇,更记录了东西方文明相遇相知、互学互鉴的动人篇章。千百年来,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座“三彩骆驼载乐俑”,以驼代步的舞乐者身着汉族衣冠,使用西域传入的乐器,正在表演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这一文物珍品,不仅让人见识了唐三彩的瑰丽,更生动地印证着一个道理: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真义在于互学互鉴。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近6年来,从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到成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从举办各类音乐节、电影节、图书展,到互派文化交流团、开展联合考古、深化旅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政党、青年、社会组织、智库、妇女、地方交流等协同并进,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正因此,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平等世界论坛主席日瓦丁·约万诺维奇不无感慨地评价道,“一带一路”不仅是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更是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的康庄大道。

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不同文化、文明间的交流对话、互学互鉴,不仅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和隔阂,更能拉近不同国家的人民“心的距离”,增进互信互谅,凝聚发展共识。中国书法家的现场交流,激发荷兰海牙民众的参与热情,让当地旅游局局长感叹“‘一带一路’让我们彼此更加亲近”;中国的“文物医生”长年在柬埔寨保护和修复吴哥古迹,让游客感念“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不断兴起的“汉语热”,让更多人以语言为桥,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不断扩大的人文交流,不断深化的交往合作,既让“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文明交流互鉴,伴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传承千年而不息,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信念绵延万里而不绝,“一带一路”必将成为一条文明之路,我们也将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作文文化魅力作文

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合集2023-05-30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