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项目陆续发布,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关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如平先生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的见解,具体如下:
中考动态:2025北京中考报名、学业水平考、志愿填报等通知安排汇总
往年录取数据:2024北京各区中考录取分数线及区排名汇总
初三中考备考,往年真题练习必不可少。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
【2020-2024北京中考试题及答案】电子版资料,PDF文件可直接下载!快来领取!
点击下方按钮领取资料
探索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就此,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布局未来的“先手棋”。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已有较长探索历史。部分中小学长期探索“加速制”和“充实制”等超常儿童培养模式,组织中学生参加数理学科竞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坚持设立“少年班”。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一些高水平大学探索大师领衔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项目选拔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一些地方结合本地教育实际,纷纷推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和实践探索十分有益且难能可贵。
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判断标准还没有形成完全共识,识别和选拔过程中过于依赖学业成绩,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存在“掐尖”现象,即只关注已经表现出色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具有潜在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长周期、系统化的支持,但实际操作中过于注重短期成效,忽视了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高校、中学甚至家庭和社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也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政策来明确各方职责、保障资源投入和推动机制创新。此外,家长和社会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和升学机会,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社会认知偏差滋生出片面性和功利性。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特殊的渠道。第一,探索建立国家拔尖创新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加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衔接,畅通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升学渠道。
第二,探索建立以“三少”为基本框架的组织体系。一要总结大学“少年班”的成功做法,扩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举办“少年班”的规模。二要借鉴“少体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做法,试点建设省级青少年创新学院,地市设立高水平的科学高中,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集中重点培养。三要支持和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技场馆等主动与中小学对接,仿照“少年宫”的组织方式,完善早期培养平台和项目,着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
第三,加快研发科学识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方法和工具。要依据国内外最新教育学和脑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开展基于阶段性表现的动态化识别、参照多样性标准的类型化识别,以及满足特殊需求的保障性识别工作。
第四,着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构建综合评价选拔制度,克服“分数至上”弊端,注重考察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人兴趣、课外活动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加强科学类课程供给,提升学生自主择课的空间和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助力大面积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此外,还要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教学、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家长及公众的舆论宣传引导,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