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4届高三考生12月联考作文“标签与偏见”精选时评

2024-01-11 17:18|编辑: 常老师|阅读: 256

摘要

本文整理了2024届高三考生12月联考作文“标签与偏见”精选时评,供考生参考。

在语文考试当中,作文仍然占据着很高的比例,高中语文作文学习中,考生要重视语文作文范文的作用,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北京高考在线整理了2024届高三考生12月联考作文“标签与偏见”作文范文2,供考生参考。

相关汇总:2024届高三考生12月联考作文“标签与偏见”范文汇总

相关推荐:2023年各地区热门联考模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

2024届高三考生12月联考作文“标签与偏见”作文范文2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外卖小哥写诗会被人嘲笑;大学教授介绍自己“长相比较可爱,圆脸,显小”会遭受诽谤;班里的"学渣"一日逆袭"学霸"会有人质疑……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现象。对此,你有何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选时评】

别被标签化思维所累

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事件公布的最后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大相径庭。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行千里。的确,在舆情的流变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急措施不当、舆情反馈不力,是导致舆论不断激化的关键原因。若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引导,一些传言、谣言就很难有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各种舆论热点事件形成、发酵和传播过程中,“标签化思维”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种标签化思维,是人们习惯以“贴标签”的方式,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个群体、某类事物的刻板印象,评判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在一系列舆论热点中,许多人在对事实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草草做出评判,原因在于受非白即黑、以偏概全的标签化思维所累。

标签不是舆论的原罪,它是舆论自带的基因。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习惯借助各种标签,了解和评估某个对象或某种事态。这些标签包含特定价值和行为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际交往成本。人们不用为了某个对方不太熟悉的事物多费口舌,只需要用一个彼此熟知的标签,就能让对方茅塞顿开。周恩来总理当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把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成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下子就让外国友人心领神会。这就是巧用标签的典型事例。

标签能够辅助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应该进行标签化认知、标签化思考,甚至养成一种标签化思维习惯。同时还应当看到,由于舆论的推波助澜,标签化思维正愈益展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反过来又恶化了舆论生态。

标签化思维的形成,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不难看出,标签化基本遵循以下编码路径:把个案泛化为普遍现象,把偶发总结为必然结果,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情况,把细节论定为事物全貌。比如,官员都是腐败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

标签化思维发挥作用,则是人们对标签化进行解码的过程。当一个标签形成甚至根深蒂固之后,人们就会用这个代表总体印象的标签,对群体中某个具体个体进行评判。比如,一起普通医患纠纷,如果当事者是官员身份,舆论关于官员的所有负面印象,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压向当事人。事情的本来面貌,反倒鲜有追问。

事实是第一性的,舆论是第二性的。客观地说,标签化思维的形成,确有现实基础。比如舆论场上存在的仇官仇富情结,的确是这个群体中的少数人行为不端、引起公愤形成的。问题在于,个别官员、个别富人的为非作歹,最终却要所有官员和富人一起买单。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社会效果看,都是有害的。

回顾若干起舆论热点的舆情演变,舆论诉诸惯性思维,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匆忙评判的现象并不鲜见。各种谣言之所以能够满天飞,恰恰也是因为它们“印证”了标签化思维形成的刻板印象。在舆论效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作为舆论参与者,我们每个人恐怕都得冷静思考一下,该如何克服标签化思维,该如何保持冷静、客观、理性。

温馨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免费获取各省联考作文素材及作文范文电子版资料。​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4高三12月联考标签与偏见

2023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3-09-10

202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4-02-20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