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这个事件不仅是国内热点大事,也是高中学生们需要关注的热点,这类事件可能会出现高考试卷中,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春节申遗成功相关的高考作文素材之时评,帮助同学们积累素材。
最新知识点:2025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资料福利
高中作文提升,素材积累十分重要。同学们日常学习之余,也需关注近期的国际、国内大事、热门电影、重大赛事、新闻热点、时下潮流等内容,这些可能都会出现在作文考试中。
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汇编》电子版版资料,囊括高三整个学年的作文素材,可以帮助同学们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领取方式如下】
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领取资料
时评:春节申遗成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年味十足的旋律响彻评审会场,春联、舞龙、中国结等春节文化元素轮流在大屏播放……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除夕和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讲述春节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23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同年8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2024年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囊括了楹联习俗、年画、闻喜花馍、庙会等全国各地的春节文化习俗。春节申遗成功,体现了中国对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视,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祝贺春节申遗成功,认为“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为许多国家树立了榜样”。
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行动,将有力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春节民俗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多次发表春节贺辞、许多国家的政要出席春节庆祝活动……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全球共庆春节,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使更多国家的民众了解春节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搭建起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中国将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保护好、传承好春节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源:人民日报国际)
时评:申遗成功!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出来,国人感到振奋。也有人感到奇怪:我们年年过的春节,怎么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在此次申遗文本中,对“春节”是这样介绍的。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与中国人情感关联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的社会实践。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多年前就指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非常严格,有着上千年历史、正被14亿人传承的中国春节成功申遗,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族里,其非同凡响的分量不言而喻。
春节申遗成功,再次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化得到全球认同和尊重的又一范例。春节,堪称中华文化集大成的节日,是中国人情感最温暖最真挚的载体。春节回家过年,蕴含中国人团圆美满的家庭观念;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表达中国人对吉祥美好的精神追求;祭祖敬先,彰显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社火、灯会,表现中国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中国人的春节风景蔚为大观,凝聚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诠释中国人和合共生的高妙智慧,寄寓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春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明这一文化符号的普遍价值获得国际社会认同,表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心心相印。
春节申遗成功,也是这一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的体现。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悉尼海港大桥的烟花表演,到圣彼得堡圣三一桥上的“中国红”;从纽约时代广场的春节灯光秀,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舞龙舞狮,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中国年逐渐变成“世界年”,春节早已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盛宴。春节是中国的非遗,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世界各地的人民在春节里感受快乐祥和,何尝不是对世界太平、家家幸福团圆的期盼?
春节申遗成功,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见证,是对中国保护非遗力度的肯定。令人自豪的是,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包括春节在内的非遗,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山海,可以让更多国家的人民感受中国文化的非凡魅力,看到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表情,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和友好。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守旧的,也是开放的。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乙巳蛇年,期待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更加多姿多彩,期待全世界一起过个非遗的大年。(来源:北京晚报)
时评: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乙巳新春将至,中国人提前收到了一份“新年贺礼”。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节年为首”。喜讯传来,人们的自豪与自信油然而生。围绕这次成功申遗,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
1.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
问:请谈谈此次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答: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万家团圆,家家户户在浓浓的亲情和隆重的仪式中除旧迎新,祈愿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千百年的积淀中,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春节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的具体体现。
“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运用传统节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赓续中华文脉;有利于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色彩。
2.寄托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
问:“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的内涵是什么?
答: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春节前后,围绕着辞旧迎新、吉祥平安、团圆和谐的共同主题,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标志年度周期转换、周而复始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春节”源自中国传统历法,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春节”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中国人基于日月运行规律、物候变换周期,以及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创造了传统历法体系,形成丰富的社会实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人们祭祀灶王爷,礼敬天地,祈愿家宅平安,生活美好。这个遗产项目还包含着中国人关于粮食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与实践,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自然的礼敬和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与春节相关的饮食习俗,具有多样化的表达和丰富的寓意,传递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养生理念和伦理规范,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阖家团圆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是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促进着家庭和睦、邻里社区和谐,增强着文化认同——
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活动寄托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家庭和睦与邻里和谐、丰富生产生活的作用,不断增强着文化向心力、社会凝聚力,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同制作、分享年夜饭,围坐守岁,通宵达旦,迎接新年的到来。阖家安乐是中国家庭欢庆春节的美好情景。正月初一,是传统新年的开始。人们着新衣,拜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人们逛庙会、闹社火、赏花灯,共庆佳节,这些年俗活动表达了百姓辞旧迎新、期盼平安团圆和国泰民安的良好祝愿。在喜庆和谐的习俗实践中,人们真切地体验到亲情、友情和乡情,不断深化对春节文化内涵的认识,强化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密切了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融入现代生活——
新春佳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情感、最美好的期盼。春节包括了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这些民俗与非遗,让年味更浓,让生活更美,也留下了浓浓的乡愁。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祭祀先祖等仪式,年画制作、剪纸、灯彩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舞龙、秧歌、高跷、戏剧、曲艺等众多表演艺术,灯会、花会、写春联等民俗活动都在春节中得以呈现,体现出春节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百姓春节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热烈、祥和、欢快的节日氛围。比如,各地迎接春节有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年画成为人民大众过年辞旧迎新、避灾驱邪、欢乐祥和的美好寄托,年画流布广泛,在各个地域都渗入了当地的集体审美,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内容为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让年轻一代在学习、参与和实践中不断增进对春节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传承自觉、激发创新意识。
3.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问:目前,这一项目保护传承实践开展情况如何?接下来,如何丰富节日的内涵和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答:春节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展示非遗项目保护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文化自信自强形象,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广泛开展春节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活动。无论是城市的街市社区,还是乡村的庙会圩集,各地非遗活动丰富多彩,深受老百姓喜爱。各类非遗项目在融入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开展了4.54万余场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剪纸、年画、灯彩、舞龙、灯会、庙会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热情参与。人们由此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下一步,我们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春节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年俗越来越受欢迎,让非遗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
一是持续开展春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我们将开展“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赶个年味集”、“非遗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推动在新时代形成新的春节年俗。通过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推出一批“非遗大集”“非遗潮玩”“非遗年货”,以新的渠道和方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让非遗国潮、春节年俗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是在全球广泛开展“欢乐春节”活动,以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年家庭日、新春庙会等多种形式,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海外民众更加了解中国春节,共同感受欢乐喜庆、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来源:新华社)
时评: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回响
据新华社报道,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春节,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都是饱含团聚、团圆与希冀的文化符号,是中华儿女年复一年心之所向的期盼与向往。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族儿女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传统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断层累而成的,并在近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重塑的过程。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传统节日大多受到农历时序的影响。春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的“岁首”“元日”等概念,被视为新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
可见,“年”与农作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认为,年的初始含义是“谷熟也”。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庆贺春节的风俗也在多民族融合交流中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并接近现在的形态。可以说,中国春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
每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
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其他的非遗诸如手艺或者技能,一般人很难去继承,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
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可以说,无论从民族文化还是从情感认同,在中国人的心中,春节都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体验。
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四十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百姓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而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春节,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红火年景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构建。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族、血缘、亲情的重视;走亲访友拜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礼”和社会和谐的尊崇……
正因此,春节不仅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也与周边文明乃至西方文明进行着交流互鉴。事实上,随着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因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也就有了世界价值。
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已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决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加大资金、人员、技术、信息交流的同时,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历史必然性。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春节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的背后,是团圆、和谐、平安、敬祖、尊长等价值取向不断引发认同与共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许多表面看来十分古老的“传统”,其实往往是当代人有意识的发明,反映着当代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现代中国的开放、进步,既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华文化、共享东方魅力。(来源:新京报评论)
时评:春节申遗成功:中华文化绽放世界舞台
千年传承,春节的历史源流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且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那个时代的岁末年初之际,人们怀着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心,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这些活动便是春节的早期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夏商周三代,春节相关的庆祝形式逐渐丰富并形成一定的规范。到了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布确定了正月为岁首,从此春节的时间得以固定,诸多传统习俗如守岁、拜年、放爆竹等开始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春节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不断吸纳融合各类文化元素与民俗风情,逐步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体系。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情感纽带,一直延续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全球华人参与庆祝活动的人数高达数十亿,这一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申遗成功背后的坚实支撑
春节能够成功申遗,绝非偶然。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和谐”、法家的“秩序”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吸引力,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此外,春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参与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春节已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与亮丽名片。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充分说明,春节已经跨越国界,其文化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尊重认可。
我国政府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春节申遗的筹备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整理丰富的民俗资料,提炼出春节的核心文化价值,为申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筹备过程中,政府积极协调包括文化机构、科研单位、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构建了强大的申遗合力。同时,政府始终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春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支持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等,确保春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多元影响,助力文化传承与交流
春节申遗成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无论是在国内文化传承与发展层面,还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意义。
在国内,其意义首在文化传承与自信重塑。春节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申遗获批是国际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这股力量促使各界更积极地传承创新春节文化。在政府引领下,传统习俗传承、民间技艺研习等工作将有序推进,确保春节文化的完整与真实得以长久维系。同时,国内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将深挖春节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丰富民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此外,春节文化还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新春节文化的传播方式与表现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春节文化,为春节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从国际视角看,春节申遗成功将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尊重与友好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根基与情感纽带。
展望未来,更多国家和地区将在春节举办丰富精彩的庆祝活动,邀请中国文化团体展示春节文化。国际主流媒体也将加大报道力度,通过多种媒介向全球观众介绍春节内涵、渊源与民俗风情。此外,春节申遗成功还将开辟国际文化贸易新路径,推动相关产品与服务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创造可观效益,彰显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卓越贡献。
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来源:“苏居拂士”公众号)
时评:春节申遗成功: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节选)
一、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其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肯定与尊重。以下是春节申遗成功的几个重要意义:
1. 文化自信的体现: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国际平台的认可,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其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2. 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春节申遗成功,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独特的庆祝方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一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化传承的推动:春节申遗成功,将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将激发更多人对春节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这一成功也将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二、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又称农历新年、中国新年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春节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
1. 团圆与和谐: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这种团圆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亲情和和谐的价值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共赏春晚,互致祝福,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 辞旧迎新: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通过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方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过去的告别。这种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发展理念。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等活动,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3. 祈福与感恩:春节是祈福与感恩的时刻,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庇护,表达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感恩之情。这种祈福与感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情感的价值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祈福等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三、春节的传承与保护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传承与保护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春节传承与保护的几个方面:
1. 家庭传承:家庭是春节文化传承的基础。通过家庭内部的传承,春节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家庭中,长辈会向晚辈传授春节的庆祝方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使春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2. 社会传承:社会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会层面的传承,春节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在春节期间,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都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文化交流,使春节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传承。
3. 法律保护:法律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例如,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4. 创新与发展:创新与发展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通过创新和发展,春节文化得以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拜年、在线观看春晚等方式庆祝春节,使春节文化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未来展望
春节申遗成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推动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以下是未来展望的几个方面: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国际论坛等,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中国体验春节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走出去,将春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2. 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通过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使春节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全新的春节文化体验场景,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和乐趣。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创新春节文化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3. 加强青少年教育:通过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春节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我们可以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春节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我们可以发展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来体验和购买春节文化产品。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来源:文艺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