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3.20日,2025广东一模考试举行,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广东一模语文作文:“认知与真知”审题分析,供考生下载练习。
广东一模:2025广东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更多试题练习: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三热门联考试题汇总
免费福利: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
《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试题获取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考一点通微信公众号
2.对话框回复【318】,获取完整试题PDF文件!
2025广东一模语文作文:“认知与真知”审题分析
【作文题目】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祥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审核心概念:认知方式的方式的多样性及认知不等于真知。一是苏轼“至绝壁下”的实地考察、亲身探索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聆听等方式去寻找答案,这体现了一种深入实践、亲身体验的认知途径。一是当下人们利用网络认知事物面貌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对众多事物有初步了解。
2、审关系:认知与真知关系:材料以“然而”转折,“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一疑问句结尾,引发对认知本质的深入思考。这表明无论是苏轼式的实地考察,还是现代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所得到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准确无误的“真知”,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局限性以及如何趋近真知。
本次语文作文题目以“认知世界的方式”为核心,通过苏轼“至绝壁下”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典故,以及现代人利用网络认知事物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认知是否等同于真知?首先,审题时需抓住以下关键词:
“认知世界的方式”:强调认知途径的多样性,提示我们需要探讨不同认知方法的特点及其效果。这时候很多同学会觉得语焉不详,但结合上述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我们对于认知能够产生更为清晰的划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苏轼‘至绝壁下’”:这一例子实际上代表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获得的认知。这一部分在行文中也是同学们比较好举例子的部分,如徐霞客、郑和下西洋等等,而且苏轼这一例子不仅代表直接经验本身,也启示同学们写作的文风可以与课内外古诗文相结合,在哲学知识性的讨论同时不忘文学性与艺术性。
“利用网络去认知”:代表间接经验,即通过媒介获取的认知。这一部分使用“网络”而非“书本”,就启示同学们不仅要将这句话转化成“间接经验”这一抽象概念,更需要将行文内容与数字时代、当下的技术变革相结合。
“真知”:真知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是行文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即认知与真知的关系,要求我们思考认知是否能够达到真知,以及如何通过认知接近真知。
综上所述,同学们不难发现,本文审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并探讨认知与真知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