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3.20日,2025广东一模考试举行,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广东一模语文作文范文:探寻与思辨,抵达真知之径,供考生下载练习。
广东一模:2025广东一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更多试题练习: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三热门联考试题汇总
免费福利: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
《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试题获取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考一点通微信公众号
2.对话框回复【318】,获取完整试题PDF文件!
2025广东一模语文作文范文:探寻与思辨,抵达真知之径
【作文题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祥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广东一模语文作文范文:探寻与思辨,抵达真知之径
探寻与思辨,抵达真知之径
苏轼 “至绝壁下”,以亲身探寻解开石钟山命名之谜;今人轻点鼠标,借网络之便览尽世间万象。时代变迁,认知方式更迭,然而,一个关键的追问始终高悬:我们当下的认知,可否等同于真知?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简单,要想触及真知,我们需突破认知局限,在质疑与实践中不断探寻。
认知方式虽有不同,却皆存局限。苏轼实地考察,凭借感官亲身体验,可感官亦会欺骗,他所听所见,或许只是表象。而网络时代,信息虽海量,虚假、片面信息也充斥其中。如网上对诸多热点事件的报道,反转不断,最初认知常与真相大相径庭。这恰似柏拉图洞穴寓言中,洞穴内之人所见仅是事物投影,非真实模样。无论传统实地感知,还是现代网络认知,都只是管中窥豹,难以全面把握事物本质,我们不能因认知方式变化而盲目自信,需时刻警惕认知局限。
质疑是打破认知局限、趋近真知的利刃。面对前人对石钟山命名解释,苏轼未盲目认同,而是心怀质疑亲身探寻。哥白尼对 “地心说” 存疑,经长期观测研究,提出 “日心说”,颠覆传统宇宙观。若无质疑,人类认知将固步自封,被错误观念禁锢。当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更要以质疑为筛,筛去虚假与荒谬。对网络流行观点、未经证实消息,多问几个 “为什么”,不被舆论轻易裹挟,才能不偏离真知轨道。
实践是跨越认知与真知鸿沟的桥梁。苏轼若仅质疑不实践,终难知晓石钟山命名真谛。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翻山越岭,亲尝百草,用实践修正诸多药物认知偏差。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躬身田间,经无数次实践,成功培育高产杂交稻,解决粮食难题。实践出真知,脱离实践,认知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时代,不能满足于虚拟世界信息获取,要投身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科研项目、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中检验和完善认知,让认知在实践中升华成真知。
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认知工具,非真知宝库。既借其便捷广泛获取信息,更以质疑精神审视,用实践行动验证。不做信息被动接收者,要做真知主动探寻者。
当智能算法推送人生哲理,我们更应坚守那颗敢于批判、勇于钻研的心。因为真知绝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一辈辈人以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无尽旅程。恰似玄奘西行取经,穿越茫茫沙漠,历经重重磨难,真理的追寻,永远在前方。让我们怀揣质疑与实践的钥匙,开启探寻真知的大门,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追求真理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