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初高中一模考试陆续开考,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议论文范文:“道不远人”一类中范文,提供给同学们学习。详情如下:
海淀一模作文范文: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范文汇总
海淀一模:2023-2025年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免费福利: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
《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532543788354626
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获取最新作文素材资料
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议论文:“道不远人”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中庸》说“道不远人”,意思是“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并非高远难行。随着时代发展,“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道不远人”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的鼓励与提醒......
请以“道不远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浯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类中46分范文】
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道本于人而产生,道与人的生命始终相伴而行。道不远人,人亦不当远道才能让道与人相互成就,达于文明的更高境界。
“道不远人”,即“道”本自人心而产生,蕴于日常生活、个体生命之中,并非高远难行。“道”是中国人心中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也是人在理想之中为自身构建的理想的人生样态的求得之法。“道”必然高于人现实的生活,因此对人的具体生活有指引作用,但“道又以现实生活为根基,本于人心,蕴于日常,乃道之生命力的来源。此处道不远之“人”既是群体意义上抽象的人们: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也是个体意义上具象而参差多态的个人。“人”是人心,也是人生。
“道”产生于“人”之中。“道”由人心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而产生,因人对于生活中的践行而存在。《易经》中以“人文化成”解说人文,《小戴礼》中以“情深文明”解释文明。许多人在一起有了交往,如纹样漾开,便有了文化,这纹样中饱含了真情与人性之美,使人觉得鲜明,方有了文明。钱穆先生说:中国人认为从文明之中化得的应是“道”。从对文化历史的学习中,文化对人的熏陶中,人们心中有了对理想人格的勾勒,并以“道”在现实与理想间架起桥梁。“道”本自人心,蕴于日常,是以“道不远人”,它切实可行。
“道”与人始终相伴而行,因而在创设之后,道亦不会飘然上升至空中楼阁,不远人孔子创设出“圣人”的人生理想,并以儒家仁义礼之道为普通人搭建成为君子以至圣人的阶梯。儒家之道在历代君主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教化作用,而千百年来人们对其道的实践,也对道做出了更新更有深度的阐释,让古老之儒道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道在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给予个体以生命价值,给予社会国家以维系人心的力量;而人亦使道得以传承、发展。可见,道不远人,道与人相伴前行。
道不远人,是对今天的人们的鼓励与提醒。道不远人,意味着人应当认识道与其生命的关联,真心了解并践行道,并为道添上时代的注脚,让道始终充满活力。当今时代,人们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对本土文化有所遗失,在科技与社会制度的飞速变革中迷茫,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对人生价值迷惘,对社会与时代疏离。而当我们明白“道不远人”,去回溯那些“立德、立功、立言”,以活在他人心中的方式获得永恒与不朽的古老之“道”,让人生重回“道”的指引下,我们的人生将更具价值感,原子化的社会将因人心共同对“道”的追求而重建联结,古老的“道”将添以新的生机活力,与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伴,走向更辽远光明的未来。
“道不远人,人亦不当远道”。人与道相生相成,走向未来的光明。
【评语】本文从“道”高于现实生活又本于人心说起,融深厚的思想积淀于关系讨论中,清楚、饱满地呈现了“道不远人”的源起与必要性,能针砭时弊,看到了当下“道远人”的危害并借此呼吁回归“道不远人”。文章环环相扣,论证充分,有效利用了导语,但大体按照材料逻辑来组织成文:本自人心-于人相伴-是对今人的鼓励和提醒,结构上略显平板僵化,也是其需要突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