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3北京高考作文素材:全民抗“阳”精选6篇媒体时评

2022-12-27 14:52|编辑: 李老师|阅读: 464

摘要

“小阳人”之类的互称,既有中国式的自我调侃幽默,更有中国式全民防疫的集体价值自信与共情共鸣。

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关于与新冠阳性对抗相关的精选6篇媒体时评,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大江时评:小“阳”人折射中国式防疫自信

来源:大江网编辑:刘晨东作者:段官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三年防疫经验的累积和加持,不断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强大的管控能力,以及全民防疫知识的普及,加上对新冠肺炎病毒研究的深入,社会防疫功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不断加强,面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扩大,公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体现在防疫举措之中,还体现在心理和精神上的防疫主动与情绪调控。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与阳对抗”“今天你阳了吗”“小阳人转阴秘诀”……类似自我勉励和相互问候的话语,映衬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层面防疫的景象,也折射了中国式防疫的自信和韧劲。三年同心前行,中国防疫取得成就举世共睹,积累了大量经验、提升了民众认知,以更加平稳的心态、更加科学的办法、更为强大的底气,迎接“全民免疫时代”的到来。

可以说,“小阳人”之类的互称,既有中国式的自我调侃幽默,更有中国式全民防疫的集体价值自信与共情共鸣。经历三年的防疫艰辛磨难,迎来了全民防疫的有利契机,同病毒斗争的三年,付出了大量的牺牲与努力,是对全民防疫战争的某种褒奖,更是对未来全体“转阴”、迎接美好的某种期许。总之,在全民相互慰藉和相互支持之下,我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防疫旅程,接下来的胜利曙光不会太远。

当然,麻痹思想终究不可取。防疫不到最后一刻,终究还是不能松懈、躺平。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就是第一位的、最为重要的“国之大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守好生命的第一关,提高防疫意识、增强防疫能力、掌握科学办法,是最基本的要求,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也为全民防疫提供正面力量。既不麻痹也不焦虑,既不轻视也不恐惧,放平心态、处之自然,这既是应对困难的智慧,同样也是对抗“生病”必需的心态与理念。

有人说,“如果真有10%的人不感染,我宁愿把机会让给老年人和小孩子”。诚然如此,天选的10%,固然可贵。健康的体魄、天赋的素质,这些都是不可以选择的。但是,选择了责任、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奉献,将那些弱势群体保护起来,严守戴口罩、勤洗手、不集聚、不扎堆等防疫规定,就是为社会防疫作出了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刻释放出来的舍己为人、替人着想的宝贵品格。

小“阳”人不可怕,心向往之方为贵。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是防疫客观形势,也是防疫三年达到的契机与目标,心中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感念之情。铭记那些为了防疫付出的英雄,铭记那段为了全民健康安全的艰辛岁月,从中获取砥砺前行的奋勇动力,朝着阳光继续前行,眼前的小风小雨算不了什么。加油,来年春暖花开,我们都一定能面朝大海、自由呼吸。

要治愈“幻阳症”,还需一颗强大的内心

来源:羊城派 作者:然玉

所谓“幻阳症”,更多有戏谑调侃之意,本质上并非病症。从某种意义上说,“幻阳症”之类的现象,不过是精神压力的投射。最近一段时间,不少人身边的亲朋同事陆续“阳了”,甚至还有不少都转阴了。在此背景下,偏偏有些人依旧“独善其身”,因此也就难免有些疑神疑鬼、心神不宁。人置身于群体的大潮中,往往能获得一种隐秘的安全感;若是一直“置身事外”,则难免要找出各种迹象、施加各种暗示,来证明自己“并无不同”。

因此,与其说是“幻阳症”,不如说是一种对“确定性”的渴望。在新的语境下,不少人的心态,就是等着“靴子落地”,想着“闯过这一关,轻松再出发”。事实上,周围人的确诊、分享病程以及恢复后的喜悦,俨然构成了全程沉浸式叙事。当“晒阳”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时,那么“幻阳”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分人潜意识参与其中的方式。

就心理偏好机制而言,一个不大不小的“坏消息”,相比于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的“未知”,似乎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项。这貌似并不合理,但事实往往如此。一些场景下所谓的“幻阳症”,不过是投合了自己的内心所好罢了。不少人厌倦了和疫情纠缠的日子,心心念念,只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切,而“幻阳症”提供了某种大结局式的解脱感。当然,这种臆想出的“解脱”,又往往直观体现为“身体的不适”“心里的焦虑”,复合而纠结。

说到底,人们还是更擅长被动接受结果,如果预料中的结果迟迟不到,那么注定要自我挣扎一番。一句“平常心”知易行难,要治愈“幻阳症”,只能靠强大的内心。

名人分享“阳过”,传递积极抗疫信心

来源:羊城派作者:江德斌

继知名医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披露自己新冠阳性感受之后,近日,众多知名人士相继在社交媒体公布自己已经或曾经感染新冠的感受,分享自己感染新冠并痊愈的过程,包括王石、刘强东、张歆艺、张兰、金莎等。名人明星公开发声,向公众分享自己感染新冠后科学抗疫并顺利康复的经历、体会和经验,这种科普方式不但来得及时,而且颇为珍贵。(12月12日山西晚报)

近来,不少名人明星在社交媒体公开发声,与大众分享自己和家人感染新冠的经历,往往图文并茂、音视俱全,大大方方,将“阳过”感受全部晒出来。而且,不仅是名人明星这样做,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阳过”经历,诸如朋友圈、短视频等平台上,都可以见到类似分享信息,直播感染到痊愈的全部过程。尽管个体感受有较大差异,但这些分享都传递出新冠并不可怕的信号,鼓励大众勇于抗疫。

这种现象级的“阳过”大分享,与之前感染时生怕人知晓,遮遮掩掩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表明随着疫情变化和防控政策调整,社会舆论加大科普宣传,专家纷纷亮相释疑,网络上各种段子纷飞,大众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甚至以公开晒“阳”的方式,来消解内心的恐惧,并向亲朋好友、粉丝传递乐观信心。

从众多名人明星与普通人的“阳过”经历来看,绝大部分人只有轻微的症状,主要也就是发烧、咽喉痒、流鼻涕、肌肉酸痛等;恢复状况虽有区别,但快则一两天,慢则一周左右,这些均与流感的症状类似,也符合专家所说的情况。相对而言,媒体科普、专家释疑较为严肃认真,更具权威性,名人明星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粉丝效应,普通人晒“阳过”,则更贴地气,也更容易被周围人接受。几种传播形成合力,向大众共同传递了抗疫信心。

有专家指出,新冠可能演化为一个季节性疾病,也就是跟流感类似,会有大量人感染,但因病毒的毒性已经减弱,所产生的后果并不严重。因此,通过各个层次的人公开晒“阳”,社会大众将看到更多的感染状况和个人抗疫经历,对新冠的恐惧心理会逐渐消失,将以平常心去看待病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抗疫,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助力全民抗疫,共同渡过难关。

这种全民性的自发性科普,体现出了一种大众理性,也以现身说法的形式,给无数个体提供了借鉴参考价值。个体可以接受科普建议,自主分辨是否感染,再根据症状轻重,决定有无必要去医院,从而实现病患分流,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将资源集中于重症患者,保护弱势群体,更好更快地结束疫情。

越来越多人“阳”了,怎么应对医疗资源紧张?

来源:荔枝时评 作者:西蒙

新冠确诊者越来越多,一些还没“阳”的人也十分担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与有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伤害。很多人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出现:医疗资源越来越紧张,该怎么办?

最近全国不少城市面对疫情反应及时,采取了各种应对办法,尽一切可能帮助阳性者恢复健康。据新华社报道,哈医大一院开设了核酸阳性门诊和核酸阳性病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发热门诊设置了24小时开放专用通道。不少地方还设置了线上门诊,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网上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自己在家休养,这也为真正需要医院抢救的患者留出了足够的医疗资源。在南京,设置发热流动诊疗车、设置在线服务平台、公布家庭医生名单等举措,也以最大努力保障新冠确诊者的生命健康权。种种措施都让人们相信,只要我们拿出科学的应对办法,就可以战胜这场危机。

医护资源与药物供应备受关注。很多人之前担心买不到药品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不少药企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马力全开,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从源头上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全力以赴组织货源,抢时间、保基本,重点加强紧急保供品种的采购和配送;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这种加班加点、连轴转的做法,就是要争抢最佳时间,让居民不再为药品紧缺而担忧。与此同时,还应该坚决打击各种囤积药品、哄抬市价的做法,决不能让那些妄图通过疫情大发横财的商家得逞,实现对药品供应市场的有序引导。

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精准防疫的思路。其实,相比病毒对人体的伤害,我们更应该警惕社会中弥漫的对疫情过度恐慌和焦虑的情绪,避免疫情造成的二次伤害。越是精准的、科学的防控措施,越能让人安心。比如,很多医院都明确要求,应急通道为病情严重者保留,而症状不严重、年轻的患者,大可不必过度焦虑。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群体,也是公民素养的有力体现。除了确诊者,我们要格外照顾好老年人与有基础疾病的群体,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与病人,更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怀。

尽量畅通生命通道,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如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我们也看到,接下来需要打一场“硬仗”:不论病毒传播能力多强,我们都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心存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药品流转速度,优化销售方式,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

(作者西蒙,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阳”了,无需道歉

来源:新民快评 作者:李一能

疫情这三年,虽然病毒已经远不如初期那般致命,但它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依然是巨大的。其中最普遍的一种“症状”,就是因为对新冠患者污名化而导致的“病耻感”。被感染似乎变成了一种“罪”,新冠患者被歧视、被网暴,甚至在治愈后依旧被贴标签的事件屡屡发生,不仅让患者苦不堪言,也让未被感染的人们“谈阳变色”。

记得前年去武汉出差,和一位出租车司机一路聊天,当他几度确认了我们对新冠病人绝无歧视之后,才小声说出一句话:“其实我阳过。”我至今还记得这位司机当时羞愧难当的表情,像是犯了什么大错一般,后面还接了一句:“怕不怕?”一副生怕我们立即跳车而逃的样子。

如今这位师傅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当克服目前的难关后,回归正常生活是迟早的事。我们的心态也应当顺势调整,在个人防控这件事上尽力就好,就算被感染也很正常,无需为此道歉,对新冠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更要就此终结。

在安慰了同事后,我去做了核酸和抗原,暂时确定安全,然后决定搬出去“自我隔离”几天。想明白了这些事情,内心倒也平静了不少。

“你阳你就来”?阳性优先成为反向歧视

九派新闻评论员 文/文和刀

据报道,近日,河南三门峡一饭店门口的滚动屏幕上写道,“暂拒绝阴性进店就餐,现只接待抗原阳性顾客进店就餐,你阳你就来”,引起广泛关注。随后,饭店老板回应称,“阴性顾客也可以进去,这个是随便写的,没有什么的,就是害怕阳性顾客不敢来,现在不是生意难做嘛,目前店里也没有店员,就我一个,我暂时还没阳。”

不得不说,仅就吸引眼球而言,这句“广告词”还挺成功的。路过的阳性顾客不仅没有被歧视反而感受到了接纳,路过的阴性顾客也可能产生“我倒要试试”的“逆反心理”。眼下正值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快速增长之时,还尚未感染的人群多半分外谨慎,少有堂食行为,而正在经历感染阵痛的人群则多半正在休养,也少有堂食行为,此时餐饮业生意确实不太好做,这一招可算是另辟蹊径。

需要就餐的顾客最关心的那个痛点很简单:自己旁边的顾客到底有没有感染的风险?又是否介意自己带来的感染风险?让阳性顾客和部分不愿冒感染风险的阴性顾客在有区隔的场所分开进行用餐,是顾客和经营者共同且真实的诉求。“你阳你就来”的口号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巧妙地实现了这种区分,使得每一个进来堂食的用户都能做到知情且同意可能的感染风险。至少在让阳性顾客安心大胆地吃好饭这一点上,这家店做得还不错。

近日,反过来针对未感染者进行歧视的新闻事件多了起来。前不久,北京一餐饮公司的招聘广告宣称“优先招聘新冠康复者”,市面上部分全职、日结等工作招聘将“阳过的优先考虑”写入招聘条件,被指涉嫌“反向歧视”。在区别招待用餐者这件事上,饭店老板事后回应“阴性顾客也可以进去”,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反向歧视”的嫌疑;但在区别对待求职者这件事上,这些用人单位逃不掉侵害求职者权益带来的法律制裁。

“反向歧视”的招聘启事中并没有善意的人文关怀,打得完全是另一种算盘:尚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如果在工作期间被感染,就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还可能耽误工作进度。在这种冰冷的利益考量之下,未感染者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歧视和限制。企业招聘“阳过的优先”,真实的意图是将感染的成本转移给劳动者个人,这完全违背了《劳动法》以及《就业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可以侵害平等就业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侵权等法律责任。

“你阳你就来”,简单口号背后的人情冷暖并不简单。这个社会不仅应该对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多一些体贴和包容,对于尚未感染而生活得更为谨慎艰辛的那些人也应该多一些体贴和包容。你阳你就来,没阳也能来,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作文素材媒体时评新冠阳性

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合集2023-05-30

2020-202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汇总2022-08-25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