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深圳二模(高三)语文考试已结束,作文考定理与定法相关话题,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一篇三类(上)范文,一起来学习吧!
各科试题下载:2023深圳二模(高三)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3深圳二模(高三)语文作文材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变法应风云,定礼行天下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可不谓瞬息万变,不由叫人眼花缭乱。茫茫乎不知其所以然。而王夫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却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既然定理不变,方法不定。何妨以定礼行天下?以变法应风云呢?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抓住定理这一“宗”,可使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正好看上去千奇百怪的数学大题,一旦捉住其所考查的性质定理,对题目条件进行合理转化,就会发现看似考一出是一出的难题,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而看似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生物界,也共同一套“遗传密码”,共同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等原则。不仅学科、自然,历史发展亦是如此。分分合合,而其本质终落于合,一次次走向统一。现实亦如此,事态多变,但只要我们发现定理,便可心中有数,见微知著,做到“术行一域,道行天下”的境界。
世事无常,故无定法,以变法应对诡谲风云,可使我们更好应对世事变化,在做事时更顺利。有人可能会说,一直变化方法策略,岂不是会不坚定自己的想法,朝令夕改,以至于一事无成?其实不然,变法之“变”,是顺应条件变化而变的,是有依据的变。人们苦“清冷简约”,“白幼美”久矣。前些日子在各大平台爆火的“椰树”直播,正是基于此,一改大众“清纯路线”,以健康大方的方式,以一种俗气的“土味”审美冲击了观众的视野,深受大家青睐,使之发展更上一层楼。更有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抑或是因地制宜,无一不是立足现实,改变方法策略。古有变法图强,今有改革开放。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世界,以变法应变化,以变法变风云,已成为应对时势变化的一条必经之路。
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当把握定理以求成竹在胸,善于变化以求淡然应变化。坦然立于天地间,力求二者结合,从而以变法应风云,定理行天下,成为有用之才。
【评分】16+15+15=46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三类(上)。
三类上和二类下的分界线。
很多同学总能够得到45、46的起评分,但一直和48、49无缘,偶尔48分也觉得是看运气的玄学。如果说二类下是“对”而不“优”,三类上就是“不全对”。
这篇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只有两个自然段,刚刚够800字。和上篇48分的相比,明显缺少一个部分内容的支撑,字数上少了100多字。
我们先看一下少的是哪个部分。第一段因材料出论点,第二段写第一个关键词“定理”,第三段写第二个关键词“定法”,最后结尾。虽然关键词抓对了,但一没谈两者的关系,二没有联系现实,论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虽然上一篇联系现实较为模式化,但还是有意识地专门写了一个段落谈及,和此篇完全不提形成了对比。而且上一篇对两个关键词的论证,始终是在两者关系中进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篇则是“花开两朵”,最后也没能融合。所以,内容上的部分残缺是三类不能上二类的致命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论证的过程经不起推敲。如第三段“椰树”直播的例子,不典型也不准确。之后的历史变法和改革开放,只是一带而过,其实详细说明一下,文章的说服力会大大不同。如果说第三段是选材不当和详略比例没做好,第二段则是缺乏逻辑。从数学试题到生物界、再到历史,本身的排序就较为随意,最后又说“现实也是如此”。那之前的学科、自然历史不算现实吗?令人疑惑。因此,论证疏漏不准确是制约三类到二类的第二个问题。希望考生能够理清思路,在段内的论证上多下功夫。
此外还有病句,如第二段“做到XXXX的境界”,第三段“一改大众清纯路线”等。(点评者牛程)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