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一个辩论主题相关的高考模拟题及优秀范文,一起来学习吧!
【模拟文题】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作文题分为观点表述和写作提示两个部分。从观点表述上看,给出了两种相反的观点,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写作必须牢牢抓住的中心话题,不可偏离。
第一,“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一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种种“具象”的一种“抽象”,是后面两种观点得以生发的“对象”。因此它是写作时不能在思考中丢下的一个“大前提”“大条件”,也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辩论或是沉默的好坏、优劣、长短等,选择辩论还是沉默必须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如何看待“人们对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立场”?这与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一样;哪怕面对宏观层面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又因个人的生活愿景、追求的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对生活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每个观点两句话内部形成前因后果关系。从前一观点而言,其成立的内在逻辑在于:辩论让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交锋,让不同看法进行比对,以明真假,辨善恶,现美丑,从而激浊扬清,让道理统一于符合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层面。从后一观点来看,有说服力却难以改变对方立场,背后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对方立场之坚定,每人都固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和认识生活的逻辑、对生活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自己所谓的“说服力”也可能仅仅是自己相信坚守的立场和逻辑,可能因自己的认知缺陷和偏误,导致“说服力”不强而不自知,更大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同人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加上人人固守自我,因而难以达成理解上的和解、认同或一致。再仔细看,前一观点说“通过辩论统一认识”,“辩论”是途径,而“统一认识”是目的;细看后一观点,“沉默”其实是“难以改变对方立场”后采取的做法。综合看,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也有统一之处,即改变对方立场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对立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方式的区别,即辩论和沉默的区别;二是结果的区别,即前一观点中辩论双方可能达成统一或者达不成统一,后一观点中则达不成统一。“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可见辩论的价值恐怕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在于把不同的认识统一起来,而在于让真理越辩越明,来求同存异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认识、观点和立场。“沉默”,大意为“不说话”或“不爱说话”。“不说话”不等于对不同观点没有判断和选择,可能恰是对某种观点立场的无声的反对和无法改变的无奈,也或者是某种限度之内的默许。“不爱说话”也不等于没有对矛盾想法的思维纠葛、碰撞,可能是不屑于改变别人观点的无奈或愤怒;也可能是苦于找不出摒弃假恶丑以回归真善美的观点立场之办法和策略时的苦闷、无助。辩论和沉默看似不同的选择,也可能都是面对错误立场观点的反对和不赞同,还可能是对道理、真理的不同坚守方式。
写作时应当站在以“面对不同观点立场”为前提条件,分析为何会采取“辩论”或者“沉默”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再进一步阐述何时何事面对何人可以“辩论”,哪种情况下“沉默”。最后要论述清楚“辩论”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沉默”不应是不敢发声的怯懦。
【立意参考】
1.学会辩论,成就人生。
2.当辩则辩,当默则默。
3.懂得辩论,展现自我。
4.沉默也是一种反击。
【优秀范文】理越辩越明
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存异。我认为,在交锋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精,吐故纳新。
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
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涟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
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