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4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利人利己,和谐共生主题及范文

2023-12-08 11:29|编辑: 李老师|阅读: 1028

摘要

在老子的眼中,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之所以能成就理想,是因为他们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一个利人利己,和谐共生主题相关的高考模拟题及优秀范文,一起来学习吧!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理想。如大禹为民治水,十三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因其治水功绩卓著,舜将帝位禅让给他。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作为高中生,你对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材料中引用了《老子》第七章的内容,表达了天地和圣人通过无私的行为实现了长生和成就理想。因此,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该是讨论“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关系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立意:

1.从个人品德修养角度:老子认为,圣人应具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品质。作为高中生,可以借此谈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修炼自己的品德,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2.从人际关系角度:利他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处理与他人相处时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心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从社会责任感角度:作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借此谈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将利他与利己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老子的观点启示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观。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在面临各种诱惑与压力的情况下,坚守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生,可以从个人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等角度出发,结合《老子》第七章中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这一关系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读者对“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佳作赏析】:无私的利人,长久的利己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在追求生活的真谛,探寻人生的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利人与利己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利己是人的天性,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利益;也有人说,利人才能利己,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功。而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利人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在老子的眼中,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之所以能成就理想,是因为他们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所以能成其私。这里,老子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无私的利人,才能长久的利己。

无私的利人,并不是说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把自己的利益融入到更大的利益中去,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治理洪水,大禹可以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无私,成就了他个人的伟大事业,也造福了万千百姓。正因为他无私的利人,才使得他的名声永载史册,使得他的事业得以传承。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许多人过于追求个人的利益,以至于忽略了社会的利益,甚至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财富、地位、名声,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这样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却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可能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无私的利人,不仅能成就个人的事业,还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满足。当我们看到因为我们的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获得了快乐,我们内心也会充满喜悦。这种喜悦,是任何物质利益都无法替代的。正如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无私的帮助他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灵的满足。

作为高中生,我们也要明白,无私的利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条件的付出,而是要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利人与利己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我们应该学习老子的智慧,明白无私的利人,才能长久的利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的利益,更不要忽视他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佳作赏析】:无私的利己,长久的天地

自古以来,人们始终在探寻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在《老子》第七章中,作者以辩证的视角阐述了利他与利己的关系,指出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久远,是因为它们不自我滋生,故能恒久长生。圣人之所以能实现理想,是因为他们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作为高中生,我认为无私的利己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真正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正如大禹治水,他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无私地奉献了自己十三年的青春。最终,他的功绩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舜将帝位禅让给他。大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私的利己不仅能成就他人,也能成就自己。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许多人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打算。然而,正如老子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那么他的道路注定是狭窄的,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有将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关注他人的需求,也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圣人之所以能成就理想,是因为他们在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因此,在追求无私的利己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利他与利己的关系,既要关爱他人,也要关注自己的发展。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人类的幸福,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私的利己是一种崇高的品质、长久的价值观、人生的境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牢记老子的教诲,努力做到无私的利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佳作赏析】:无私的辩证:利人与利己

在古老的《老子》第七章中,有这样的论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初读似乎难以理解,然而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这段话中,老子以天地为引子,阐述了无私与长久的辩证关系。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这里的无私,并非仅仅指物质上的不自私,更是指精神上的无私,即不为自己谋求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大众服务。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里的“后其身而身先”,是指圣人在利益面前,总是先考虑他人,后考虑自己,因此,他们虽然看似处在后面,但实际上却处在前面。而“外其身而身存”,则是指圣人在危险面前,总是先保护他人,后保护自己,因此,他们虽然看似处在危险之中,但实际上却能保全自身。

这段话的最后,老子用“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揭示了无私与利己的辩证关系。这里的“成其私”,并非是指圣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指他们在无私地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作为高中生,我对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着深深的感悟。在我看来,无私并非是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就像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他十三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然看似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但却成就了一代治水英雄的美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无私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圣人也需要生活,也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无私与利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无私与利己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要学会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理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双赢。

【佳作赏析】:利人利己,和谐共生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万物遵循着一种神秘的法则,相依相伴,共生共荣。作为宇宙的一员,人类如何把握这种法则,实现利人利己的和谐共生呢?《老子》第七章中一句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揭示了利人与利己之间的微妙关系。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阐述了天地之所以能够恒久,是因为它们无私地滋养万物,而非追求自身利益。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也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当我们舍弃自我,全身心地关爱他人,关注周围的世界,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获得真正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利人的事迹无处不在。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斗争的英雄,那些为科学研究、国家发展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那些为人民的幸福、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都是利人的楷模。正因为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才拥有美好的今天。

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利人的重要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甚至破坏自然环境。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共同毁灭。正如老子所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只有放下狭隘的自我,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成就美好的人生。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认识到利人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在家里,我们要孝顺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在学校,我们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形成一股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

在大变革中,我们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国家大事。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新闻、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关心社会,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为高中生,我们要明白利人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学习,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美好的人生。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作文素材高考语文作文模拟

2023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3-09-10

202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4-02-20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