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知进与知止范文1

2024-01-09 10:34|编辑: 李老师|阅读: 1893

摘要

知进与知止的关系,古代君王用他们江山为代价,早已给出答案——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

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议论文题目是“知进与知止”,这类的作文该怎么写作呢?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一篇优秀范文,一起来看!

更多期末范文:2022-2023学年北京各区高三期末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

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进与知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知进与知止范文

知进和知止,饱含古人的智慧与态度。我不否认知进是人成功的基础,但徒有知进,却不变通权衡、知足,虽得必失。可见,在知进中知止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知进和知止是辩证统一的。顾名思义,知进是知道进取,知止便是懂得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止者,是徒有热情却不灵活思考变通的人。知进体现的是我们积极向上的澎湃的心,知止则是我们分辨形势权衡利弊的眼光和能力。只有把握好知进和知止的关系,才能将收获最大化。

知进与知止的关系,古代君王用他们江山为代价,早已给出答案——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秦始皇嬴政、隋炀帝杨广、汉高祖刘邦都是一国之君,都有着治国安邦的一腔热血和美好理想,可秦、隋皆二世而为君,汉却能维持四百年江山,何也?嬴政、杨广不知止,而刘邦知止。嬴政和杨广已有盛世,却依旧不满足,大兴土木,百姓重赋税、重兵役,本是好的出发点,可最终导致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反之,刘邦却能看清事势知道适可而止,虽也急切想给予百姓富足的生活,却意识到因连年的战火,国家已无力再大动干戈,于是安于现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为汉朝后续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嬴政和杨广都是知进而不知止者的代表,所失去的便是江山。

于个人而言,把握知进中知止,才能恬然立身处世,收获幸福。刘禹锡一心当朝为官,出力报国,可被贬后并没有一味钻牛角尖,和自己和国家较劲。相反,他大笔一挥,潇洒写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何尝不是知止的体现,何尝不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诚然,知止不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而是一种简单的幸福,不用受拘于任何枷锁。收获简单却美好的幸福,何尝不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成功?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仅仅依靠热情扑于自己的学业或事业却不思考不知止,譬如事业受阻不知慢下脚步仔细斟酌,学业受阻不知放慢速度鼓励安慰自己或者换一个学科,一会再回来看棘手的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他们反而朝着一个走不通的方向一直走,最终只会南辕北辙。从只有知进变化到知进中知止固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多读圣贤书,多闻天下事,积极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之于我们自身,最终会体会到知进与知止能带给我们的无限力量。

知进中知止,成功在其中矣!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高三期末试题期末作文范文知进与知止范文

2023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3-09-10

2022-2024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2024-02-04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