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议论文题目是“知进与知止”,这类的作文该怎么写作呢?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一篇优秀范文,一起来看!
更多期末范文:2022-2023学年北京各区高三期末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
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进与知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知进与知止范文
“进”即为前进,“止”即为停止。如同红绿灯般,知进与知止之间天然存在着鲜明的对立关系,但若把眼光放到全局,就会发现其中相辅相成的微妙联系。
知进与知止于个人而言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奋发进取,抑或停滞不前。社会普遍赞扬进取的锋芒锐气,勇攀高峰,自强不息,却容易忽略在无法把握的社会全局面前个人的渺小性,进是要承担风险的。君不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进若带上了倨傲轻狂的态度,那便成了莽撞。中国人讲究“度”,适可而止。止有时不仅仅是明哲保身抑或知足常乐,更是顾全大局的表现。秋收起义在城市受挫后,毛主席当机立断转移战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了“极左”的危害,收敛残部,不再正面硬抗。正是这些看似消极,不热血的明智决策留下了革命的火种,才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了今天。
但也要明确,“知止”是智慧,却不是安慰自己的理由;淡泊是品质,而不是苟且余生的借口。许多年轻人以知止为由,行躺平之事,恰恰是误会了先人的教导。知止,是在“进”之后的。若不是已经走出了一段旅程,达到了一定高度,又何来“止”之一说呢?再者,“止”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进”是没有止境的。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把革命的火种播向了广大的农村;长征的战略转移后,红军主力陕北会师,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止”之后,还要继续前行。人的生命只要一刻存续,就离不开从劳动中观照自身,进而成为自己的过程,这是生命的本能。
或许有人会举出陶渊明的例子,诗酒田家,再不为官。但这恰恰是把“进”理解得狭隘了,似乎若不去攀那功名利禄的天梯,人生就停滞了似的。实则不然。总有人把人生比作马拉松,但我更认同“茫茫人生好像荒野”的比喻。“知进与知止”,不能忘这一个“知”字。知什么呢?除了对全局的把控外,个人对自己人生志向的选择也尤为重要。陶渊明正是源于对自己个性的“知”,才认识到为官对他已然是一种束缚,于是选择了“止”,选择了更换“进”的道路。从“田园将芜胡不归”到辨出“此中有真意”,陶潜是幸福的。
“知进与知止”的智慧解于社会,则有人勇立潮头,引领风向;有人安守本分,不相互倾轧。现于文艺,书有藏锋,画有留白,文学讲究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进止之间,宛如太极中的黑与白,相斥相生,归于一个“知”字。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